01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作者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专栏作家。她的孩子马上开学,可心思还没收回来,吵着要去海边看看,面对这样的情况,作者内心十分焦急,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
在作者眼中,孩子要想在未来活得不卑微,那么她就要“多熬一些夜、多吃一些苦、多读一些书”,孩子就不能过得快乐,就不能“在该学习的年龄去放纵,在该努力的时候只图轻松”。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她还举了一个同学表弟的例子,说明父母一旦让孩子放纵了,孩子虽然得到了一时之快,但是成绩一塌糊涂,长大后即使想找一份工资不高的学徒工作,也要到处低声下气地求人。作者感概,“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能力去争夺,一旦遇到危机,就只能在困难面前束手就擒”。
少年快乐导致成年卑微的思想,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其实都是家长们焦虑情结的体现。在这种情结的影响下,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的家长,会强迫自己的孩子不断努力,最终达到或者超过他们的成就;那些一辈子没啥出息的家长,会把全部的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实现那些他们自己从未实现的梦想。
这样的家长,只有看到孩子无时无刻不捧着书本,内心才能感到安稳;一看到孩子玩耍,内心就感到莫名的恐慌。他们念叨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督促着孩子夜以继日地苦学。
于是在很多孩子眼里,学习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可问题是,教育就真的不能是快乐的么?
02
在一百多年前,一个叫斯宾塞的英国人就对教育能不能是快乐的这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著作等身,从天文、地理、生物到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被誉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斯宾塞认为“运用快乐教育的方法和培养快乐的教育氛围要比其他的方法有效得多”。他不仅在对小斯宾塞(斯宾塞因意外去世的远房兄弟的孩子)的教育中充分践行着他快乐教育的理论,而且还启发了人们教育观念的革新,甚至对西方世界的教育理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即使放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非常多值得家长借鉴的地方。
通过阅读他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至少我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了答案。
1.快乐就是放纵孩子么?
答案是No!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并不是放纵孩子,更不是为了哄孩子高兴而不计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
他希望家长能够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感知自然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意志和品质,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情感。
这些都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不过,斯宾塞希望通过一种快乐的方式去实现育人的目标,这只是路径选择的问题。
很多父母把放纵当作快乐,其实是对快乐的一种肤浅的理解。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放纵本性作为生理需求是最低档次的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幸福快乐”的含义。
2.快乐教育很简单么?
答案依然是No!
斯宾塞的教育理念,对于家长的道德、知识、教养以及情商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对很多自身素质还有待加强的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书中,斯宾塞多次强调家长对自身能力水平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合格父母的重要性。比如,父母要充分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要在教育中多做积极的暗示,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要减少对孩子施加的惩罚,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等。
以上这些,有多少家长能保证做到呢?
3.快乐教育值得么?
答案必须是Yes。
虽然快乐教育需要家长付出更多,但是相比于收获来讲,这样的付出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小斯宾塞由于其突出的表现,在14岁的时候就被剑桥大学录取,这充分说明快乐教育的成功。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个例。
也许有人还会说,我从小就是在父母的专制教育下长大的,我不也过得很好么?
但是,请你想一想,在自己成长的历程中,你的记忆中到底是痛苦更多一些,还是快乐更多一些呢?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回忆起来也是这样吗?
03
说了这么多,快乐教育怎样才能实现呢?
我认为家长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认同教育可以是快乐的。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预设立场”,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已经提前设想了一个观念和判断标准。
预设立场容易让人的思考片面化,而且在认识到观念的错误之前,是很难纠正的。
在教育活动中,家长们也有着各式各样的预设立场:
只有学习课本知识才是有用的,那么看课外书就是在耽误时间;
孩子只有严格管教才能成才,那么孩子只要犯了错就要严格惩罚;
孩子上了学,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了,家长就不用再操心了;
孩子是属于自己的,自己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别人管不着;
学习不会是快乐的,所以孩子的玩耍和娱乐就是不对的;
······
如果你不能接受教育可以快乐的观念,那么快乐教育根本就无从谈起。
快乐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认准教育可以是快乐的,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人生可以是快乐的。
请把这当做你教育孩子时的“预设立场”。
其次,家长还要学会“诱导”。
快乐教育强调过程的快乐和结果的快乐,那么怎样才能在让孩子没有抵触的情况下,愉快地接受教育呢?
通过阅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我觉得关键在于两个字——“诱导”。
“诱导”就是在对孩子各方面特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孩子的兴趣特点,对照教育目标,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掌握技巧、修炼品德、养成习惯、提升能力。
“诱导”在于寓教于乐,它是一种巧妙而又精心的教育方式,它充分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育工作。
老斯宾塞对小斯宾塞的“诱导”是从观察蚂蚁开始的,当老斯宾塞发现小斯宾塞喜欢看蚂蚁的时候,首先做的就是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陪伴小斯宾塞一起观察。然后,老斯宾塞制定了一份研究蚂蚁的计划书,给研究蚂蚁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小斯宾塞通过这种学习,掌握了系统学习知识的方法,并锻炼了专注力。
假设换一种方式,你把一篇关于蚂蚁的说明文献交给孩子,命令他必须在三天之内背下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那么你能得到的只可能是孩子对你的怨恨,即使知识背下来了,很有可能过几天就全都忘掉了。
为了方便对小斯宾塞的诱导,老斯宾塞制作了问答卡片、单词风铃,为孩子准备了各类工具和书籍,精心设计了很多有意思的工作,让孩子的教育时刻充满快乐。
“诱导”实现起来并不简单,它需要家长有耐心陪伴孩子,有知识帮助孩子,有勇气相信孩子。但更重要的是,家长自己要成为你想要孩子成为的那个样子。
如果家长不爱学习,反而强迫孩子学习,孩子会觉得家长不可理喻;
如果家长谎话连篇,反而要求孩子公平正直,孩子会觉得家长表里不一;
如果家长不知廉耻,反而希望孩子自尊自爱,孩子会觉得家长道貌岸然。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而孩子是反映父母言行的镜子。
最后,家长们要逐步退出孩子的生活。
斯宾塞的教育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发展孩子的身体和心智,让他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可是有太多的家长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他们习惯用爱的名义去要挟、去强迫、去束缚自己的孩子。
他们要么喜欢包办代替,不让孩子面对困难,不让孩子学习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么喜欢暴力惩罚,稍不顺心就对孩子又打又骂,让孩子永远生活在自己的淫威之下。
他们把孩子当成了没有生命的橡皮泥,按照自己的意愿捏成想要的样子。
尹建莉说,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
是的,正是这些父母疯狂的占有欲,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成长的空间,造成了一生的痛苦和烦恼。
显然,斯宾塞也是不认同这种教育的。
他强调,不能溺爱孩子,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要对孩子多多鼓励,要让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加强独立自主能力。同时,他也并不觉得孩子的独立与父母的爱是矛盾的,“不能为了得到独立性强的孩子就让爱变得疏远,也不能因为爱孩子,就阻碍了孩子独立能力的训练”。
父母必须掌握好这个分寸。
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父母最需要做到的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斯宾塞把自我教育能力比喻成“孩子的第二生命”,他认为没有哪种快乐比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来得更可贵了。
斯宾塞在书里介绍了一些简单的自我教育的方法,比如让孩子自己拟订时间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独立安排旅游活动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孩子成年以后必需的技能。
斯宾塞还非常反感“人为惩罚”,他相信“自然惩罚”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
自然惩罚是做了错事后的必然后果,而人为惩罚是父母或其他人额外施加的惩罚。
自然惩罚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念,非常公正、公平,一般来讲孩子会自然接受;而人为惩罚更主要的作用是发泄父母的愤怒,这样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界施加的惩罚上,而忽略了对自身行为好坏的分析,那些经常被施加人为惩罚的孩子,要么极度自卑,变得软弱无能,要么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这样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必然是紧张的,亲子之间的沟通更是无从谈起。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请把他放到平等的位置来对待,尊重他的选择,放开他的手脚,帮他做好独自面对生活的准备,让他体验独立的快感,逐步从他的生活中退出。
这是作为家长的责任!
书籍信息:
书名:《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作者:(英)斯宾塞
编译:成墨初、李彦芳
出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4年11月第1版, 2014年11月第1次印刷
网友评论
说到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