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问鱼访古寺,佛顶顶佛拥山海
妙庄严路一出,眼前豁然开朗,由三座造型各异的石桥分隔出了三块池塘。行走各地,荷塘鱼池见了不少,但真像此处的池塘实在无二。问得路人才知这晨辉映照下的池塘名曰海印池,海印也是佛教用语,其为三昧之名,与三摩地意思相近,也指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虽然这个季节已经没有了荷花,但却似乎能闻到扑鼻的荷花香气,池中鱼群悠然闲游,却不自觉的摆出各种形状,引得我参悟许久,只可惜道行不够,并没有从其中领悟一二。这或许就是普陀山最大的魅力,伴着寺院中传出的阵阵诵经声,踱步在晨辉的散漫中,一草一木,一石一瓦,甚至这一池碧波都有了些灵气。总觉得错落的枝叶,斑驳的纹理,荡漾的涟漪都在表达着什么,可又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并不急于展露真容,引发各位居士的似有所悟却悟而不得的无尽遐想。
来普陀山礼佛必不可错过的一定是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我们从普济寺开始,一路向上,一一礼过。关于三大寺的恢宏和盛景我不愿多讲,只讲一些行中随感。记得在几年前的那次普陀山之旅中,我在一座寺庙的大殿前跟着僧众和信士诵读佛经,佛经的内容我已全然不记得,讲的什么意思当时也并不理解,但诵经时整个人的那种安静和纯粹却记忆尤深。一位位善男信女,手持三柱清香,敬拜四方,而后在佛像前虔诚叩首。虽然持香的方法各有不同,磕头的姿势也多有差异,但他们在这一刻无疑是虔诚的。心里各自念想着自己或大或小的愿望,希望身前的大佛能够听到他们的祈祷。在佛的面前,他们不再有尊卑,不再有贫富,众生皆平等,众生皆普度。一个问题不禁跃然出现在脑中,从身着布衣的古代社会,到今天已然面目全非的世界,为什么佛教等宗教可以一直这样传承下去?初初想到这个问题,觉得很棘手,也很难回答。可用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却让我有了一点点答案。一件事物之所以被需要,是因为存在着需求。那这份需求是什么呢?只需要想想各位焚香叩首的居士在祈求什么就可以了。求求佛祖保佑,保佑平安、健康,保佑学业有成,保佑爱情圆满,保佑长命百岁,保佑等等等等。从这些愿望之中,只要稍加总结,就可以把这种需求归结为两类,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美好的希冀。这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可人本身却很难给予自己,所以就出现了神。对未知的不同认知和对美好追求方式的差异,成为了划分各个宗教流派的两个基本标准。宗教如此,世事亦如此。千年前如此,千年后亦如此。很多人说这是信仰的力量,我倒是还没能理解那么高的程度,我只能说这是人基本需求的力量,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因此,在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一代代变革下的今天,宗教依然蓬勃发展着。说这么多,并不是想来研究宗教问题,我的学识确实也不够资格谈这个问题。只是由此想到一点关于人的感悟。人们常说我们处于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这话说对了一半。人们对自己的信仰从来没有缺失过,人们希望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希望实现对美好的希冀。可很多人缺失了对别人的信仰,不再尊重别人的恐惧,不再关心别人的希冀。要拯救这个时代的信仰,需要拯救不是个体的信仰,而是个体对别人的信仰。当人们开始关注别人的恐惧,用自己的阳光照亮别人未知世界的黑暗,当人们开始关心别人的希冀,用自己的果实充实别人暂时空欠篮子,信仰也就跟随而来了。尊重、包容、给予,才是我们最需要拯救的信仰。佛说,普欲度脱一切众生。能普度众生,自然是佛的境界,于人于己,能尽所能,难人所难,及人所及,亦是普度。我想,这也是普济禅寺中的“普济”二字的些许意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