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小学霸,我一直以为自己学习很有一套。
直到我看了斋藤孝先生的《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一书,我才发现,我以往洋洋自得的学习方法不过是赢在“术”上,只是一些小技巧,全然不成其为方法论。
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道”,自成体系,逻辑严密,有理论基础支撑,有实际效果验证,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简单易懂,门槛不高,却常常在日常学习中被我们所忽视,徒有利器而不自知,也难怪我们被学习这件小事虐得死去活来了。
拿起这本书,看到书名,我的内心就开始抗拒了。
在我以往的认知里,还能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想要学得好,不就是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后复习多做题,做题时多思考总结吗?
这种讲方法的书,很容易陷入一个假大空的误区,空说一堆理论,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还缺乏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打开书,才翻几页,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住了,对它的印象不由得大为改观。这哪像一本方法论的实用书籍,它少了僵硬无趣的理论,多了鲜活生动的案例。
抚卷而读时,仿佛斋藤孝先生就坐在你面前,这位年长的智者向你娓娓道来他在学习和教育事业上的多年经历。一个又一个真实故事,一段又一段名家趣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不知不觉的,你就看完了这本书,你就听完了这堂教你学习的课。
翻到最后一页时,你不免意犹未尽,这就完了?还有呢?那种感觉,就像你吃腻了寡淡粗粝的食物,好不容易迎来了一顿饕餮盛宴,食指大动的你正吃得高兴,筷子往前一伸,咦,没有了?
怅然若失的情绪萦绕心头,你带着遗憾和可惜,回忆在这本书里的所见所学、所思所感,如同没吃尽兴的你舔着手指,回味刚才的美味。
这一回想,你才恍然惊觉,原来你竟然已经学会了这么多实用的方法。它们仿若一股股清流,悄然涤荡着你混沌的内心,把在学习中迷惘的它濯洗得清明、透亮。
全书的第一部分,斋藤孝先生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悟开讲,帮助我们认知自我,发现自己的个人特点,寻找内心的动力源泉,明确学习目的,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你以为你不行?其实你错了,你只是方法没用对。
你以为学习方法好就行了?其实你错了,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你以为你讨厌学习?其实你错了,你只是没想明白为什么学习,要么你需要,要么你喜欢,你学的应该是你想要的。
接着,斋藤孝先生又深入挖掘16位伟人的成长历程,从中汲取出16套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学习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既然伟人们用这样的方法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巨大提升,那么,踏实去践行,你一定也可以提高你自己!
这些方法里,我们随手选几种出来,都能对症下药的治愈存在特定学习困难的人群。
比如,针对无法明确目标,以及有自信却不愿努力的人,斋藤孝先生推荐了歌德的“限定法”。
歌德擅长绘画、弹琴,还精通法语、英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门语言,年纪轻轻就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扬名天下。但他在写作时限定自己只能使用德语,而不是他精通的其他语言。
他限定自己专精于德语的原因正如他在晚年回忆人生时所说:“最难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专注于一件事上,断绝其他干扰。”
针对叛逆心强、任性的人和容易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的人,斋藤孝先生推荐了香奈儿的“对镜观察法”。
香奈儿重新定义了时尚,创立的品牌如今仍是全球知名的奢侈品牌。她经常对着镜子,于孤独中审视自己,重新认清自我,充分克制自我,不断激励自我。
她将自己成功的要诀归结于此:“女人只有学会自律,才有资格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切。”
针对因努力了看不到成效而发愁的人,斋藤孝先生推荐了村上春树的“体能强化法”。
村上春树是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的文字感染和激励了很多人。他在内心波动较大,或者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通过加大长跑距离,认识到自身的弱小,释放能量,强化肌肉,把不愉快的经历转变成为让自己强大的武器。
说起坚持长跑的秘诀,村上春树这样写道:“要默不作声地完成自己的长跑任务。想跑快时可以适当提速,但是不要忘记在加快节奏的同时缩短跑步的时间,想办法让良好的身体状态维持到明天。写长篇小说的诀窍与此相同。”
在认知了自我,也借鉴了伟人们的学习方法后,斋藤孝先生在全书的第三部分着重向读者们推荐了立竿见影的“斋藤式”速效学习法。
无论是“一气呵成学习法”,还是“集中学习法”,或者是“身临其境学习法”,我们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快速的予以应用和掌握,借此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学习效果。
好的套路,会让你不知不觉的深陷其中,完全觉察不到这是套路。同样的,好的方法论工具类书籍,不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在看工具书。它的写法一定巧妙,它的案例一定富有生活气息,它的方法一定能现学现卖活学活用。毫无疑问,斋藤孝先生的这本书做到了。
如果要用一段话来给斋藤孝先生的这本《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做一个总结式的评价,那么,我想说:“学习,也是讲方法的。不学会学习,你从起跑线就开始输了,然后步步落后于人。快看这本《学会学习》,早日学会学习吧!”
网友评论
你会发现身边总有人,看起来不是很用功,但成绩就是不错。
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思考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