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那一片忘不掉的油麻地

作者: 徐芊芊 | 来源:发表于2017-11-24 10:52 被阅读371次

“也许人长大了,很多事情反而看不见。”                          ---桑桑

白雀出嫁

这部电影,是我和童年的一次相遇。小时候,看了许多遍《草房子》的书。那些纯美的爱情和友情,在我心里刻下深深烙印。

1962年的油麻地,上演着一幕一幕的悲喜剧。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桑桑、纸月、杜小康......这些虚拟人物熟悉得如我童年玩伴,亲切而想念。

曹文轩的书,名义上是"儿童文学",却也适合成年人看。正如他所说,"只有小孩喜欢看的作品,不会是好书。"

真、善、美和尊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电影承袭小说散文诗般柔美优雅的风格,一大群的鸽子,依傍着的水,旋转的风车……这些小说中熟悉的意象,都以画面形式展现出来。

角色们的外形和我看书时的想象几乎一致,美丽的白雀,圆头圆脑的桑桑,清秀干净的纸月......其中桑桑的演技最打动我,浑然天成,像是一个孩子的真实状态。

纸月的演技略显生涩,个别镜头会稍显不自然。但她那带着淡淡哀愁的眼神、干净的脸庞,和我想象中的纸月是十分近似的。

纸月和桑乔

曹文轩说过,他喜欢站在童年的视角去观看这个世界。所以,影片开头纸月外婆带着纸月进桑桑家的画面,用的是俯角拍摄,也就是桑桑的视角。

念白部分是长大后的桑桑成熟平稳的声音,给人以久远悠长的感觉。整个影片的故事,也基本上是以桑桑的视角叙述的。

儿童的视角里,世界充满了朦胧色彩,故事和人物都不是以白描手法直接写出来。留白的部分多,给人以想象空间。也许,这是儿童文学的独有特色吧。

里面的每个场景都很有60年代的特色,搪瓷碗、大花被单、麻花辫、露天的男生厕所、挂在墙上的毛主席像......那个现在寻常可见的自行车,被一群孩子好奇地盯着看。

电影画面的色调偏黄,带有回忆和年代感的意味。一些镜头非常唯美,如蒋一轮月下吹笛,如蒋一轮和白雀在小舟上游荡,如杜小康对着日光捧起刚孵出的鸭蛋。

蒋一轮、白雀和桑桑 蒋一轮月下吹笛 杜小康家的鸭子孵蛋了

秃鹤被集体歧视的遭遇,让人联想到,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被群体孤立。

他自卑,对抗,委屈地哭泣着。让人欣慰的是,他最终直面自己的缺陷,主动提出在舞台上扮演一个秃子。化劣势为优势,实力为自己赢得了自尊。

在这之前,桑桑被桑乔要求演秃子时,桑桑回了句:“我知道,就因为我是校长的儿子,所以才这么倒霉。”孩子气的话语,让我笑出了声。

桑桑对纸月的感情朦朦胧胧,那是一个未到青春期的男孩淡淡的情愫。母亲把他尿湿的床单晒出来,纸月偷笑。他气愤,扯下被子抱回去。母亲不解地骂他,大人哪懂孩子的小心思。

他为了引起纸月注意,偷偷从二楼地板的小洞上倒水,淋湿了纸月和妹妹。最终,换来妈妈的一顿打。

纸月因为是私生子,被坏孩子拦路欺负。桑桑便挺身而出,和那些坏孩子决斗。

那个年代,乡亲们之间的感情是很动人的。彼此之间,信任关爱。对此,我们这些在城市待久了的人,并不熟悉。

桑乔打桑桑的时候,他的老师护住了他。桑桑去小店买东西时,和老板赊账了。老板的小黑板上,有许多人名和赊账的数目。

纸月是个没享受过父爱的女孩,且家住得远,所以桑乔对她的关爱较之对其他学生更深。下雨时便招呼她回自己家住,平日里也对她很好。

这样,导致了别人背后说闲话。纸月觉得愧疚,便婉拒了他的好心。桑乔却说:“嘴是长别人身上的,随他们说去。再说了,我倒是真的想有你这么好的女儿呢。”

蒋一轮和白雀之间的爱情是动人的,在那个男女恋爱还是害臊事情的年代,他们靠着桑桑这个“小邮差”送信。遗憾的是,最终他们没能相守。

有人新婚正燕尔,有人月下笛声残。

白雀出嫁那天,递给桑桑喜糖,桑桑耍赖地都给扔了。桑桑说,他一直觉得是自己的失误,影响了两个他喜欢的大人一生的幸福。可是,他一个孩子哪能参得透成人世界的复杂性。

白雀和桑桑

桑乔对桑桑的感情是伟大的。他背着桑桑四处寻医那段,我差点泪如雨下。这天底下有许多种爱,最伟大的,无疑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桑桑病后,常去温幼菊老师家坐着。她哼唱的歌谣隽永悠长,像母亲的摇篮曲,让人心绪安宁。

影片后段,纸月拿着个小龙形状的玉,递给了桑桑的妈妈。我更喜欢原著的情节,书里,纸月递给了桑桑妈妈一个墨绿色书包。她说,这个是我妈绣的,可以用很多年很多年。

影片的最后,桑桑爬到了屋顶上。他唤着每一个人的名字。最后一个,是纸月的名字。

画面一转,教室里空无一人。原来那一声一声的“到”,都是他想象中的。我的泪水,倏然而下。

那一瞬间,我想起了曹文轩说过的那句:“这天空下不是山不是水,而是满满的告别。”

影片限制于其篇幅,很多原著里的故事背景没有交代。比如秃鹤小的时候并不在意自己是个秃子,别人嘲笑后,他才有了自卑感。比如杜康家的红门败落了,他没再去读书,和父亲放鸭子了。

电影里没交代清楚杜小康原本的家境,也没交代红门为什么败落了。所以,红门败落的镜头显得有些突兀。先后没有对比,感触没有小说那么深。

我想,这影片可能是把观影群体默认为读过小说的人。这大概,也是电影评分低于小说的原因之一吧。

影片限制于其拍摄年代,拍摄方式和拍摄技术都比较朴素,故事情节也没有特别大的跌宕起伏。打动我的,是其中的灵魂。

它的美就像夕阳西下时那一抹云霞,不需要怎样雕琢便能动人,超越了年代和种族。

影片结束后,一个清脆的童音唱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夕阳下的风车

相关文章

  • 《草房子》|那一片忘不掉的油麻地

    “也许人长大了,很多事情反而看不见。” ---桑桑 这部电影,是我和童年的一次相遇。小时候...

  • 油麻地

    在这草房子之间不紧不宽的一片片挨着,它们一个个乘载着油麻地人的美好回忆。在油麻地有个叫桑桑的男孩子,他的父亲是油麻...

  • 《草房子》油麻地的故事

    曹文轩小时候,就像这些天真、可爱的故事里的孩子们。描述出油麻地里的各种乡村中纯洁的故事。有一群可爱的孩子,...

  • 草房子—曹文轩

    那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

  • 儿童文学里的“苦难教育”

    “一九六二年的一天早晨,一个文弱沉默的女孩儿在白发苍苍的外婆带领下,怯怯地走进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黄灿灿草房子,也第...

  • 《草房子》关于杜小康的读后感

    《草房子》主要讲述了油麻地孩子们的生活,油麻地的人都生活在草房子里,这已不是稀奇事,那时候的生活困难,但是孩...

  • 相遇我的那本书

    在那一片金色的艾地中座落着一所美好、和谐的学校"油麻地小学",在油麻地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

  • 曾让我潸然泪下的两本书

    【1】 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

  • 《草房子》读后有感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作品,讲述的是小学生桑桑,在草房子建成的油麻地小学经历的难忘的5年。桑桑是油麻地小学校...

  • 读《草房子》有感

    那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的一幢的房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草房子》|那一片忘不掉的油麻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zu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