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教程》之《第二章 真人》学习笔记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的终极目标是塑造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写好散文,必须从“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之真的“人”入手。
要写好一个真实的人,首先要仔细观察生活中这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包括这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
真实的人应该五官清晰、五脏俱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真实的人同样应该是瑕瑜互见、不甚完美的。
散文写作的重点是把人写好,把人写好的关键是写出真实的人,而只有真实,“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才不会雷同,才会有特色。
如果把人物写得“失真”,人物反而失去了最根本的“美”。这样的虚美,因受到作者主观情感的左右,而扭曲了客观的真实,让所写的人物瞬间将成为“标准化”的“塑料假花”,看上去很美,但毫无个性,毫无生命力,如同行尸走肉。
如何写好人物?作者在书中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写最熟悉的人;二是所写人物要符合人之常情;三是人物形象的描写要突出主角,抓住主要特征。
1. 写熟悉的人。
俗话说,不熟不做。熟悉的事情容易做好,不熟悉的事情相对而言不太好把握。写散文也是如此。
近水楼台先得月。写熟悉的人是把人写好的有利条件。由于有较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工作)经验和观察机会,这能为写作者提供丰富翔实的写作素材,特别是富有特色的细节,它将成为文章中的独特亮点。
无论是写父母、家人,还是老师,都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细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很多名家的散文都曾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人——父母、老师、亲友、爱人等。
从最熟悉的人写起,对于专业作家而言,是最信手拈来的事,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却截然不同,很可能会遇到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对太熟悉的人反而无从下笔。这就要求作者必须勤于观察和体会,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并随时把这些“闪光点”记录下来。有了这些丰富的细节和感受,在写人时才能写得立体丰满、真实可信、生动感人。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很值得学习。
二是如何把握隐私尺度。散文求真,并不代表要把家里的隐私都暴露在阳光下。
首先,在公开渠道发布散文,就考虑到保护好既无助于增加文章风采,又不便于公之于众的隐私。
其次,公开发表的散文要考虑社会的公序良俗,不符合的不宜公开发表。
最后,要受法律、道德和世俗观念的约束,根据文章主题、内容剪裁、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是否要写出来,以及写到什么程度。这方面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处理得很妥帖,还有季羡林的《留德十年》之《迈耶一家》对个人感情经历也是“点到为止”。
对一个不熟悉的人,但又必须去写这个人,该怎么办?首先是了解掌握相关背景资料,然后现场进行采访,多维度深入观察,由陌生、不熟悉变成了解直至熟悉。
2. 符合人之常情。写作者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身份地位、人际遭遇常各不相同,但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应该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唯有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共鸣和理解。
本书作者马骏老师给了很多范例值得学习,如冰心给台湾版《浪迹人生——萧乾传》写的序,并没有为萧乾“树碑立传”或“歌功颂德”,而是拉家常般谈起了自己和萧乾在童年时期的往事,正好给传记作了“补白”,让读者在阅读正文前对萧乾的一生增加先声夺人的感性认识,对阅读该书起到了极好的引导作用。
还有书中列举的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鲁迅的《藤野先生》,安宁的《父亲曾经是老师》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3. 人物形象描写。
写人叙事散文通常用白描手法进行人物形象的勾勒。
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散文写作,要求写作者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回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在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时,一要突出主角。文中的配角和“群演”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和陪衬主角的,千万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本末倒置。鲁迅的散文是使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作品。
本书中列举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寥寥数笔,把一个喜欢探听隐私、喜传八卦、行为粗憨的农村妇女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
书中列举了季羡林的《我的老师们》,余秋雨的《漂泊者》,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二是抓住主要特征。成功运用白描手法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要抓住人和事的主要特征,浓墨重彩、一笔到底。
在用白描手法写人物时,既不宜过多写人物的背景和前史,也不宜作过多的外表和心理描写,而应通过抓住最具人物特征的形象、动作和语言,将人物的性格予以突出。
这方面的范例,书中列举了老舍的《宗月大师》,黄宗英的《想你,阿胡子!》,还有李辉的《在冬天,怀念梅志》都值得初学者好好学习。
学完这一章,关键是要掌握:散文要塑造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唯有真实,才可能生动形象、真正感人至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