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营的过程中,设计是一个灵活,范围比较大的事情。设计用在海报,图片,前端,后台,展示,汇报,总结等等方面和环节中。设计的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内在流程大多客户不会理解,只能感受。但是设计出来的页面,UI,图标是直接呈现给客户,客户对这个产品,对这个项目,甚至对这个号,对这个企业的态度和反馈能直接从这个设计中给出答案。
所以在我们在跟甲方沟通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设计的问题,经常返工,甚至推翻重新做。所以本文主要是介绍会存在怎样的客户,以及我们在运营的过程中如何应对的理解。
首先要解释的客户与用户。客户是甲方,用户是银行的客户,同时有些客户也是直接的用户。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谁更懂用户。
我们身处互联网企业,所有的运营,开发,设计人员都浸淫多年,按理说我们更懂用户,对于用户体验,用户感知,用户行为习惯等等专业名词或是专业理解应该有跟多更深的体会。而客户,他们从事金融银行页的时候怕是比我们更久,他们有些从一线上来或身处一线,直接跟客户面对交流,他们也懂客户。
我们懂客户,懂的是这个年龄,性别,星座这些特征的群体,他们对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习惯,客户懂客户,是懂他们的金融资产规模,懂他们的个人喜好,购买的产品类型等等,这两个懂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交叉度不是很高。
在理解这个概念之后,就展开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的梳理。
01
专业型:这类客户多是专业出身,或者有过乙方的工作经验。这样的会很清晰的引导你应该如何设计,他会主导方向,按照他的思路做即可,可以跟他有专业交流,这类优质的客户很少,能碰上也是命好。
02
看似专业型:这类人是上一类的极大反差,说他不懂,专业词汇他都知道,能给你拉色值,跟你谈设计理念,但是所提的意见多是极其细微的,例如说这个颜色调亮一些,这个往左挪一下试试,这个换成另外一个颜色让我对比一下,最后说还是不改了,还用第一版吧。这类典型的特点的为了表现他的专业型,其实在乙方的人看来,他说的不值得参考,很低级。
03
刷存在型:这类会比较扯,但是每个甲方都会存在这类人,而且各个层级都会有。员工级别有,主观级别也有。这类人对于乙方递交的一个设计作品,总要改到一下,并且说出个123来,然后乙方回去再改一下,这样显得他存在于这样的设计沟通过程中,在整个项目的进展过程中比较有存在感。
04
感觉型:这个会很头疼,这类客户最初阶段不容易搞定,他们大多会告诉你,这个设计我说不上来哪里不行,但是我感觉不行。这样跟着感觉走的类型让你很难跟他走到一条线上,你的感觉和他的感觉要不在一条线上,那就完蛋了,即使有心改,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改起。
05
甩锅型:这种大有人在,对比刷存在的会提一些内容,这类完全不管,直接上,但是出了错他会把你丢出去,不是他的责任,是设计的问题。项目成功他会抢功,做的有问题跟他无关。
上述类型,是在运营的过程中比较典型的几个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类型,这是客户的特点,也是甲方固有的内容。作为乙方我们要做好自己。
在一个设计稿出来的时候,中间肯定会经过很多轮修改,要达到一两次就定稿那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否则就会花很多的时间包括设计师和PM。
本身从美工设计来讲,见仁见智,每个人的审美不同造成对事物和对设计的理解会有偏差。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注意一下产品,文字性的东西,是否合规。尤其是银行和政府,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斟酌出来的,这个要尤其注意。
另外具体涉及到设计的风格,要让甲方满意,需要靠和甲方之间的磨合,把握甲方的审美点。但是作为设计师,需要把握专业的点。所处的行业的审美标准是怎样的,要以高标准的要求来约束自己,自己出的东西不能将就。
还有就是沟通,很多设计在这方面会有欠缺,设计和程序员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都是闷头做。但是你要让他去给客户讲解,为什么这样做,道理是什么,他能讲的出来,但是没有说服里,客户轻易的找几个理由就跟着客户走了,没有坚持自己。我在岗位JD里有一条是这样写的,在保证自己作品质量的前提下能坚持自己。有的时候需要跟客户去磨合沟通,告诉他们我为什么这样做,不是随便摆摆就可以了,而是有用以的,讲到底,把自己训练成比处女座还处女座基本上问题就不大了。
再有就是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多寻求你的项目经理去协助你沟通,他们就是干这个的,不要把压力扛到自己的肩上,他们就该扛这部分的事情。要学会分担自己的压力,自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设计上。
这里讲的是图片设计表面上的内容,后续我会跟专业设计师一起梳理从设计的专业性角度,做出让客户满意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