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之路》中说“把兴趣爱好变成职业,找到自己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道路,如果大多数人都去从事自己喜爱并且擅长的事情,那么我们自身和整个社会都能从中获益。”
我觉得这句话是颇偏的。
首先,个人把兴趣爱好当职业,一定增加他的成功性和幸福感。咱们以演员举例,这里面成功的案例包括王宝强、周星驰。确实自己热爱也成功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横店许多热爱者一辈子都在底层挣扎?他们确实把兴趣爱好当职业了,最后活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也有的是。
其次,许多人把兴趣爱好当职业是不能获取收益的。举一个我同事的例子吧(他不看知乎,希望他看不到)我有一个哥们,做工程的,现在整个大环境唱衰建筑行业。他呢?喜欢文学,喜欢写小说的那种。后来,辞职,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后来实在无法养活自己,当过杂工,送过外卖,可是...... 两年后,他再次提起了沉重的行李奔赴曾经痛心疾首的工地。因为他说没有钱买车,新房子装修已经花光了他所有存款,父母渐老,为了以后娶妻生子还要结婚所以又回来了。刚开始你痛恨周围的墙,渐渐的你不得不依赖它生活,去完成世俗对你的期盼,而你的热爱无法支撑起你基本的尊严。
再次,舍费尔说的如果如果大多数人都去从事自己喜爱并且擅长的事情整个社会都能从中获益。那么好,我想没有人喜爱和擅长做服务员吧?也没有一个人喜爱和擅长做清洁工吧?更没有一个人喜爱和擅长做一个掏粪工吧?可当这些基本到影响我们生活的职业没人做的时候,整个社会会从中获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读书读书,不因要学习,而且还要思考、质疑、判断、在思考。辩证的看待事情,哪怕是名人的言论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即便以前被抽推崇。
仅此而已。
少了一个因素,叫代价。
有些人的代价是时间;
有些人的代价是金钱;
有些人的代价是自由;
也可能是各个因素的组合;
每个人付出的代价也不一定同等;
比如你说的哥们,时间+金钱都付出了。
但是代价还不够多,兴趣也肯定还不够深。
就像金庸,15岁出版第一本书,31岁才写出书剑恩仇录。
对于兴趣的理解,普通人和名人区别很大,功成名就者的兴趣是投入生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