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咸丘蒙问:“有本书上说,盛德之士,君主不能让他做自己的臣子,父亲不能仅仅把他当作儿子。舜就是这样的人,他面朝南而立,尧帝率领诸侯在面朝北向他朝拜,他的父亲瞽叟也面北而拜。舜可见自己的父亲拜自己,显得有些不安。孔子就此评论说:‘那个时候,天下处于危难的边缘,岌岌可危啊!’不知道这些话说得对不对。”
孟子明确地告诉他,没有这回事。这些话并不是出自君子之口,而是地处偏僻之地的齐东无知者说的。尧帝年纪大了,就让舜来摄政。《尧典》记载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后,尧帝才去世,天下百姓都非常悲痛,就像自己失去了父母一样,此后三年,四海之内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孔子曾经说过:“天上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太阳,老百姓也不可能同时尊奉两位天子。”舜成为天子以后,以天子的身份带领诸侯为尧守丧三年,是在尧去世后成为第二个天子的,不是同时有两个天子。
咸丘蒙又问:“关于尧也不能将舜臣子的说法,现在我弄明白了,《诗经》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舜成为天子以后,为什么不把瞽叟视为臣子?
孟子回答说:“这句诗的含义,不是您所理解的那样。这句诗是一个大臣写的,他整天为了王事而奔波,以至于不能很好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他是发牢骚说,这些都是公家的事,公家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辛苦劳累。所以,我们在解说诗经的时候,不可仅仅根据字面的含义来理解句子,也不可因为句子的表面意思,错误理解了作者的意图,而应该用心去揣摩作者的动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句的含义。
如果仅仅根据文辞就可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那么《诗经·大雅·云汉》云‘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完全按照字面的意思,是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幸存的,但他实际上是说,周朝一统天下以后,天下所有人都成为了周朝的子民,没有一个遗漏。
子女最大的孝行,莫过于使父母尊贵无比;父母最大的尊贵,莫过于全天下的人都来供养他们。作为天子的父亲,是最最尊贵的了,用整个天下的财富来供养父母,是最最极致的供养。《诗经·大雅·下武》云“要永远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准则。”也就是说,成为了天子也要孝敬父母。
《尚书·大禹谟》云:“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舜在历山开荒的时候,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爱而自责。后来他作了天子,依然恭恭敬敬的去拜见瞽叟,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瞽叟终于被感动了,从而变得顺从了,也就是说甘愿做舜的臣子了。先前的瞽叟,人们用一个“顽”字来形容他,对谁也不买账,但舜有盛德,终于感化了他。这就是父亲瞽叟不能仅仅将舜看作儿子的意思。
至此,我们可以回顾总结一下第四章的内容,关于“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这句话,直译过来是说,像舜这样的盛德之士,尧帝也不能将他视为臣子,瞽叟不能仅仅把他视为儿子。孟子对这句话是不赞同的,但君不得而臣与父不得而子的情况有略有不同,君不得而臣的情况不存在,孟子的解释简单明了,即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但父不得而子的情况更复杂一些,从舜的角度讲,他一直将瞽叟视为父亲,对他恭敬如一,没有将瞽叟仅仅看作臣子,最终以德化人,瞽叟不再仅仅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儿子,而愿意臣服于他。在私则子孝父,在公则臣忠君。
关于皇帝与父亲的关系问题,《史记·高祖本纪》也有一段记载,刘邦的处理方式又略有不同,刘邦不再跪拜父亲刘太公,但封父亲为太上皇,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太上皇无非是个荣誉称号,享受待遇而已。原文如下:“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设立太上皇的做法,后世多有因袭,但情形各不相同,如李世民尊李渊为太上皇,乾隆帝自封太上皇等。
【《孟子》简读之万章篇0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