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
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
这是偶然间看到的话题,一开始觉得特别沉重,但有位网友说的话,让我一下放开了心,开始接受这个话题:
“大概是因为懒。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相信大部分人在读完之后,都会表现出会心地一笑,因为他说得让人想笑,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不愿意吃所谓“学习上的苦”,可能是因为生活还没有到足够糟糕的境地。
这是一个工地的年轻小伙子。
人和工具睡在一起。夏天样板房会热到睡不着,窗子上没有一块玻璃,根本防不住蚊虫;下铺是午睡用的,上面则是晚上洗完澡后睡觉的地方。
有时会顶着烈日,在仓库和高楼之间往返;手里搬着东西,靠着双腿从1楼一直爬到30楼,每天来回十几次。
他的生活非常单调,每天醒了就开始干活——中午吃饭休息——下午继续干活——晚上收工。
对于常年生活在工地上的人来讲,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
或许只有到了这种时候,人才会意识到,学习真的是一种幸福。
“我也想把生活过成诗
只是它辜负了我”
▼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否认了生活。认为它辜负了自己,觉得生活很苦,爱情很苦,活着是负罪。内心便更觉得苦痛了。
假如你觉得自己很卑微,渐渐地,你真的卑微了;
假如你觉得自己很哀怨,渐渐地,你真的无可救药地成了怨妇;
假如你觉得自己很可怜不能被人懂得,渐渐地,你真的成了这世界的可怜人。
大多数人不是宁愿吃生活的苦,而是由内之外地深信,这一切都是“命运”。
生活本就是沉浸式体验, 整个社会进步了,你的苦还会跟随大家一起被改善,随波逐流地待在舒适区,而你的知识和努力,也正在随着时间慢慢消失殆尽。
你做的每一件事情, 都在很久之后才能看到结果,这就是绝大多数人会放弃的原因。也是很多杰出人士能越来越少, 却享受到复利增长的原因。
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我们没办法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看到未来,这很难,但既然你看到了这里,就说明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本来就是有格局的体现。
稻盛和夫说,人可以分为三种:“可燃型”的人,“不燃型”的人和“自燃型”的人。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要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会怎么选择?
“为了生活
我选择吃学习的苦”
▼
在进行选择之前,有些事你需要知道。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
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
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辅导员从事着金融教育,但同时也是一名投资者。
这个问题,我会这样看,一个像短期小盈利,另一个像长期稳定盈利,而我自然想和巴菲特一样,让“财富”实现长期稳定的复利增长。
正如两个选择:
1.一次性给你一百万
2.第一天给你一块钱,第二天是前一天的两倍,连续给你30天
你会选哪个?
附: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清单
累计45年年化收益率是20.5%,即使从1000块开始,经过了45年,财富也能增长到440W。
但“长期盈利”的背后,需要付出的是什么?
吃苦,吃学习的苦。
这一点你需要清楚地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