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154708/29dfb56727c1f6e9.jpg)
和文化心理咨询中心
王建花原创分享第1247天第1326篇
咨询累计:本周18次,总2079次
【咨询感悟】
来自社会层面的,经由学校和家长传递给孩子的浮躁、焦虑和不安,最后往往导致一个结果:几乎所有的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点都在培养能拿高分、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校长和老师最看重的是学生排名和学校升学率,父母也盯着孩子的成绩不放,补习班拼命报,熬夜做作业到十一二点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却很少有人关注身处其中的孩子有多苦。
单从所教授知识的内容丰富度和深度来看,中国基础教育水平其实大大超过了大部分国家。并且,我们所教授知识的深度也领先于同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所以许多题目孩子难免不会做,那么父母在辅导时也就难免发脾气。许多父母在辅导作业之前是轻声细语的林黛玉,辅导完作业就变成了暴怒不堪的霸王龙。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长了一个适合学习的大脑,也不是所有孩子的智力和潜质都能让其成为学霸。但社会、学校和父母们并不这么认为,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做着同一件有点违反人类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事:把大部分处于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中间的孩子,都变成处于正态曲线顶端那百分之五的尖子生。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从自然科学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无数的研究和实践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相:人,就是有优秀的,也有平庸的。有光芒万丈的成功者,就一定有位于他们之下的平凡人。而大部分的人,是属于社会中间的那一群普通人。
可惜的是,我们当下社会的主流观点似乎并不愿意接纳这一点。无数高分厌学的孩子成绩优异,却天天奔波于各类补习班之间,感觉学习就像一份从小被父母和社会安排的任务,他们不觉得读书是为了自己,也不认为读书有什么实际价值,反正“只要按照父母定好的轨道读就行了”。
我们可以试想,身处这种社会大环境中的孩子,一方面体会到的是社会、老师和家长的焦虑和期待,以及残酷的同辈竞争;另一方面看到和体验到的是来自社会的悲观情绪,他们还能有多少心情和精力专注于学习上呢?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没有受到挫折,就按部就班地沿着社会和家长规划的那条轨道走下去,也许还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表面的顺利和平静。但凡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挫折,比如某次较为重要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和老师或者同学发生严重的冲突,就可能会顷刻崩溃,再也无法继续上学。
因为,孩子情绪的承载能力就像一艘小船,从懂事和上学开始一直接收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焦虑,以及同学竞争带来的压力感,就像一颗颗装进这艘小船里的石头。如果最开始水面没什么风浪,那么这艘装满情绪石头的小船虽然摇摇晃晃,可能还不至于翻船。但如果突然来了一个风浪,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船身可能就会顷刻崩塌。这就是为何每年厌学现象最容易出现的时间一个是在每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另一个就是在期末考试期间,因为这两个时期一般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面临来自学校和家长的焦虑情绪最强的时期。这两个时间段也是厌学孩子集中就诊的时间段。
摘自—《父母作对这九件事,孩子从厌学》
2023.7.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