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带孩子去上第一节声乐课。
因为孩子的年龄比较小,所以采取亲子课的形式,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唱唱跳跳。
一贯有些慢热的丁丁此次也不例外。
活动开始后,其他孩子都开始很好地跟随老师,他却一直在观察,在用自己的方式试探:比如说,绕圈走的时候,他非要跪在地上爬行;坐下来的时候,其他孩子都在安静地坐着,他非要假装自己是只小蜗牛,一会儿躲进自己的壳里,一会儿钻出来。
虽然老师和其他的家长都并未对此表现出异常,各自沉浸在课程中,我却觉得有些难堪。
于是,我会故意表现得唱得很高兴,然后瞟着丁丁,试图吸引他:你看,唱歌多么好玩呀,你也一起来吧!
或者,在需要他发声的时候,小声地提醒他或催促他:到你了!快唱吧!
课程结束后,老师请工作人员带孩子们出去玩一会儿,然后把家长留下来,做了个简单的沟通。
她是这样说的:今天,大家和孩子都表现得很棒!第一节课孩子就呈现出很放松的状态,这说明平时大家都构建了比较好的亲子关系。我一直在旁边观察,我发现有的家长会比较着急,催着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我很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这是没有必要的。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节奏,他们的观察和试探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家长只需要全然地投入和享受这个课程就好了,不用老是盯着孩子。家长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不打扰,孩子内在的学习力才能被慢慢地激发出来。否则,孩子总是要应对家长传递过来的信息,反而不能很好的沉下心来学习。
我不禁有些赧然。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可是当孩子的状态达不到我的期待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越界”了。
图片来自网络02
又想起带孩子去看话剧的一次经历。
是盛名远扬的《魔法师的白手套》。
果然名不虚传,演出特别精彩。利用声影变化,艺术家们不停地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有日月星辰,也有飞机轮船,甚至还贴心的嵌入了中国元素,比如太极、长城、故宫,还有巨龙。
现场不时地爆发出如雷鸣般的掌声。
有的小朋友甚至情不自禁的大声喊出各种造型的名称。
魔法师的白手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我旁边的一对母子。
也许是因为匆匆赶来,还没来得及吃饭。
母亲不停地给孩子塞饼干,同时不停发问:
“你看,叔叔们这是变的什么?”
“现在叔叔们拼出了一个单词呢,我教过你的,你看看这个单词念什么?是什么意思呀?”
或者时不时的和孩子确认一下:
“这个话剧好看吧?”
“看,只有和妈妈在一起出来,才能看到这么好的东西……”
我坐在旁边都已经觉得严重被打扰。
果然,演出刚进行了20分钟左右,孩子就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
本来是送给孩子的一场视听盛宴,母亲的不断提问却将其变成了一个枯燥的测试,一点一点将孩子的兴趣抹杀。
有些扼腕叹息:对于孩子而言,所有的体验都是学习。如果让孩子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从一场考试变成另一场考试,失去了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那才真真是得不偿失呀。
03
《游戏力》作者科恩博士今年4月份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讲座:父母游戏力,玩出抗挫力。
里面也提到了孩子的学习问题。
他讲了一个很好玩的例子:
孩子需要大声朗读课文。可是,面对父母的时候,他们总是不能好好朗读;当把陪读的人换成狗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们都朗读得特别好。
我还和朋友戏言:陪娃读书,父母还不如一条狗。以后,家里养条狗,专门负责陪读吧。
奇怪吗?
其实也不奇怪。
在陪读的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表现总是或多或少有着期待的吧。
要不就是殷切的盼望着,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
要不就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这么容易的题怎么你都不会做;
要不就是恨铁不成钢:怎么又做错了,不是已经教过你无数遍了吗。
就算是这些期待从未说出口,孩子也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感受到。
这个时候,对于孩子,学习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更多要考虑的是,接下来,爸爸妈妈会怎么对我。
但是,当面对着一条狗的时候,孩子不用为了得到认可而完成作业,不用担心接下来可能会有的批评和指责,也没有“你会,我不会”的压力,没有了所有的这些顾虑,学习又重新变成一件纯粹的事情。
因为纯粹,所以有趣。
图片来自网络04
科恩博士还指出,孩子天生就是有着学习热情的,只不过,当家长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学业表现上的时候,我们就忽视了孩子的内在的学习力。
还记得孩子的小时候吗?
一个简单的瓶盖就能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对世界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探索的热情,脑袋里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
是我们对孩子的学业表现的期待,对孩子无时无刻的小测试,生生地把学习变成了一件无聊的事情。
让我们把“学习”这件事情还给孩子,家长不越界,不打扰,就是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的最好的保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