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沉默的大多数》的思考(三)

作者: 素心执画笔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11:59 被阅读6次
    王小波

           我们国家总以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为尺度来界定知识分子,外国人却不是这样想的。我在美国留学时,和老美交流过,他们认为工程师、牙医之类的人,只能算是专业人员,不算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是在大学或者研究部门供职,不坐班也不挣大钱的那些人。照这个标准,中国还算有些知识分子。《纽约时报》有一次对知识分子下了个定义,我不敢引述,因为那个标准说到了要“批判社会”,照此中国就没有或是几乎没有知识分子。还有一个定义是在消闲刊物上看来的,我也不大敢信。照那个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所以我们还是该以有一份闲差或教职为尺度来界定现在的知识分子,以便比较。

    思考:不是商业机器,更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圆满自己的兴趣,为建造更美好的人类社会而肩负积极的社会责任,批判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要求不低,有风骨,但在国内不允许有人做这样的知识分子。国家之哀,国人之哀,知识分子之哀……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这种想法的古怪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是想当牧师、想当神学家,还想当上帝(中国话不叫上帝,叫“圣人”)。可惜的是,老百姓该信什么,信到哪种程度,你说了并不算哪,这是令人遗憾的。还有一条不令人遗憾,但却要命:你自己也是老百姓;所以弄得不好,就会自己屙屎自已吃。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这一节上从来就不明白,所以常常会害到自己。

    思考:讲得太对了,自掘坟墓的事,往往都是自以为聪明绝伦的知识分子来扛锄。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对信念的看法是: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姑不论其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任何一个知识分子,只要他有了成就,就会形成自己的哲学、自己的信念。

    思考:有筛选、有继承、有思考、有收益、有自己的表达和自成一派的创新和……形成自己的哲学、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体系,这样才能在这无常且充满杂质的人生海洋中为自己定向并前行。

                           ——《知识分子的不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沉默的大多数》的思考(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rq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