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爸妈都是十多岁进的木雕工艺厂,后来相识相恋结婚生子,我出生之后他俩都被厂里开除,因为我是那个光荣的二胎。不过当时厂子也在走下坡路,爸妈原先也做好了准备,从厂子出来之后在家自己做起了木雕生意。没有店面,没有招牌,只有几十平米的平房,住着奶奶、爸妈、姐姐和我一家五口。我还记得房子里从中间隔了一个小阁楼,当睡觉的地方,平常就都在底下活动。爸妈做工的地方就是一张木桌,上面摆满了各种刻刀和木槌,往往从早忙到晚。
小时候没什么玩具,家里满是木屑的味道,物架上摆着观音菩萨、弥勒佛、文殊菩萨、十八罗汉等等,我看这些比看洋娃娃的时间都长。我出生之后他们也比原先更加繁忙了,零零散散地接活,一般都是雕刻佛像、花鸟镂空的挂件,甚至细碎至一块刻着地主爷牌位的木牌。从早到晚,他们俩没有停歇过。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动作,若是没有扎实基础的人,一落刀会是另一个模样,手起刀落之时直接影响了佛像的神态。
那时觉得爸妈是靠手艺吃饭的人,和有的小朋友的爸妈不太一样,别人朝九晚五,但我的爸妈没有停歇,到饭点了挪开木桌吃饭,吃完了又拿起雕刻刀继续,工作与生活没有明显的界限。
2
前几天守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着了迷,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主人公却个个深藏不露,他们用双手把文物变活,让历史重现。这背后同样是几十年知识、能力与个人修养的积累。
第二集里漆器组的小闵为了考察漆的采集和加工,经常跟随北京房山的漆农,天不亮就出发去采漆。每棵漆树上割十个V字型的刀口,再插上塑料片收集,在太阳升起之前的五个小时里,每个漆农大概能割60棵树,但往往一晚上的忙碌换来的漆不足一斤。这也是所谓的“百里千刀一斤漆”。这一段讲述看得我很着迷,小时候也看过爸妈拿纱布滤漆,当时只觉得味道难闻,但并不知道这些粘稠的液体是怎么来的;而我也是被漆“咬过”的孩子,就是所谓的生漆过敏,这是每一个接触漆的人都要经历的痛苦阶段。直到看到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原来还有漆树这样的植物,原来采漆也不是一件容易简单的事情。
3
两年前一个人跑去香港度年假,走走逛逛的时候看到一家百老汇电影院,于是进去随意挑了一部电影观看。后来得知那个电影院播的都是小众电影,而我看的那部恰是日本电影《编舟记》。影片的情节很简单,但男主对职业的专注、专业与热爱让人为之感动。他几乎花一辈子的时间编一部《大渡海》,遣词造句字字敲击,反复思考,只为有最精确易懂的解释。
这便是匠心吧,即便没有工具,但难得的是这份热忱与专注。
4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到匠心了,往大街上一站,就连卖一碗面也打上“匠心”的宣传口号。我想大概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很难专注于一件事,通常是因为利益,或是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才会去做。匠人们的工作中有很多是高投入低回报的,正如老市区里那些几十年以上手工艺老店,大多已找不到可以传承的后辈。大家越来越多地依赖机器与流水线。而连雕刻刀都没有摸过的我,虽然没有跟随父母学到一招半式,但在长大之后涌入社会,时不时想起那些挑灯通明的夜晚下爸妈埋头做工的身影,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提醒并鼓舞着我用心去对待生活与工作。
没有手起刀落,但我如何对待生活,生活也将如何回报于我。
匠人,匠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