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村里见人打招呼,是你吃了吗,你吃饭了吗?回答不管吃没吃,都是吃了。现在打招呼,“你好”回答“你好”。
上初中,学了英语,打招呼“hi”、“hello”、“goodmorning”、“goodafternoon”……
今天,突然想起为什么小时候,打招呼是“吃了吗”,我们关心别人吃没吃饭,如果别人没吃是不是会请到家里吃点。小时候在村里,祖孙三代都很熟悉,没吃真有可能请家里去吃。我小时候去村里的张大娘家,姜奶奶家,孙叔家,同学家很多人家吃过饭。
现在,见面说声,你好,留个祝福赶紧离开,生怕打个招呼引出麻烦来。远方朋友,突然来电话,思量好久才接电话。心里想的是,要借钱还是要送请帖。接起电话,不管如何先诉苦,哭穷。说了一阵原来只是想聊聊,可是聊两句仅有的那点情谊就挥发完了,我的苦痛不想告诉你,你的故事也不好给我说,我们已经自顾不暇。
小时候,没钱人与人之间很简单,我家有事,你来帮忙;你家请客,我去送菜,没菜送几个馒头也行。现在门对门住着,偶然上门送个水果,想着是不是图我什么;我们不熟,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吧。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相互不打扰。你哭闹不要吵到我就好了。我好心送个温暖,门都进不去。隔壁如果有个老王,好像隔壁有个采花大盗。夫妻感情如此脆弱。神话中的玉漱和蒙毅的副将相守几千年,一个坚守爱情,一个坚守忠义。想想孤男寡女相处千年,没有子孙遍地,真是神话。
我们怎么了?什么时候学会了不相信。不相信忠义,不相信奉献,不相信情谊,赤裸裸的利益。仁者无敌,成了富人有理。翻拍的赵氏孤儿,不是程婴高义,而是慌乱中程婴妻子抱错。我们不仅不相信身边的人,古代人的高洁也不相信。
我们怎么了?是社会太冰冷还是我们太脆弱。以前严师出高徒,现在老师体罚学生,被投诉被撤职。我们看待孩子,首先要看孩子的父母有多少钱,什么地位,有没有楼房。没有,对不起上幼儿园没有机会,义务教育不是本区域的不符合条件。当然也有各别老师不是老师,我么现在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我们不讲血脉传承,不说贵族等级,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那个人的老祖宗还不是王侯将相,有些姓氏的老祖宗还是皇帝。但是我们讲物质基础,讲存款多少,以是否有房有车,是否身穿名牌界定是不是高贵。
如果哪天我们的孩子,问我们革命先烈宁死不屈是不是傻的时候,我们怎么给他说民族大义。我们怎么界定英雄,因为他们没有钱吗?后代子孙如果以钱为重,我们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不是成了神话。
吃了吗.,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温暖招呼。以后打招呼,会不会成了:有钱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