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对于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财务自由可能 是很多人的终极梦想。
获得财富的路径其实有千万条,人们每天都在忙碌地赚钱。
但对于财富来说,作为财富主体的人从来都是关键。
在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一个人如果赚不到钱,是值得好好研究和反思的事情。
人的主体性的形成
获得财富的基本法则就是实现价值交换。简单来说就是要能成事以满足别人的需求,一般来说,你成就的事情价值越大,你获得的财富上的回报就越丰厚。一个人能不能成事,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事,成事以后能否兑换相应的价值,其实受到所处的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很大,这更多地算是运气方面。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重点讨论那个赚钱的人。
对于一个人来说,赚钱其实是属于三元关系层面的事情。一个小婴儿不能赚钱,因为他没有能力进入三元关系。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说,所谓的三元关系,是指我们经过了最初与母亲浑然一体的一元的心智状态,慢慢分化出自我,有了你-我的情感关系,这就进入二元关系,然后再进入一个符号化的、具有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的世界,有了这套规则,人与人之间可以变得相对平等地参与竞争和交换。钱就是符号,它不是价值本身,它是价值的象征。
主要活在一元状态的人,停留在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上面:安全、舒适 、生理需要的满足,被接纳、被爱,有很多难以自控的情绪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只有自己,谈不上和别人有真正的关系。在内在的感觉上是不分你我的,也就缺乏一个相应的边界。内在有很多感觉但大都是来自别人,也就是被别人的感觉占据的状态,存在状态非常地无意识。就类似一个婴儿刚出生时的状态。婴儿出生后一开始既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人,也不能把别人当成一个人,他只是躺在那里,被别人照顾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感觉,照料者的状态也非常容易影响到他。自我出现于不管什么原因,她开始知觉到原来在自己之外还有另一个人存在,而自己是必须要依靠另一个人才能生存和获得满足。这就进入了依赖关系。
能够进入二元关系的人,有了一些自我,但是感觉比较无力,渴望更强有力的人的照顾。不太有自我责任感,也没有为自己承担的意识,但是常常为了获取别人的照顾而做出一些努力,因此实际上也能发展出一些能力,但是在内在的感觉上,总是觉得无力、不安的,比较容易沉溺于对情感的需求当中。他如果想进一步获得自由和自主的感觉,就需要学会在一定程度上从依赖具体的人转变成依赖一套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规则。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一些失望,甚至绝望的感觉。
当一个人进入三元,已经开始有了规则意识,学会遵守并进一步的使用规则,要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自己为自己做决定,会形成一定的主体感,也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现代社会标准的成人。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获得很多自己的感觉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被原初的感觉占据。一个人进入了社会规则层面,就会把身体和情感层面上的一些需要转化到社会规则层面去满足,比如对赚钱有了很大的兴趣,也只有到这个层面上,才有可能说一个人成为了自己。他有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而不再被称为或者感觉上是“谁谁家的小孩”。从二元关系到三元关系的转变的过程,就好比一个孩子想让妈妈给他买肯德基,妈妈总是不同意,他可能会萌生出一个动力说“那等我长大了,自己挣钱吃个够”。那他想要赚到钱,他就要学会一定的技能,付出一定的劳动和价值,来交换可以用来买任何东西的通用价值(就是钱,符号)。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他做得非常好,他就可能获得别人的很多肯定,那他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一个位置或身份,相应的在内在会有一些确定的感觉,不会像在二元关系那么不安,也会有较强的自我存在感。
这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有次第的自我发展模型。在大部分人身上都是这三种状态不同比例和程度地并存的。三种自我状态相应地的自我功能就会不太一样,反映在外在现实层面则不同的状态对应的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状态不太一样,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人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大体上可以这样去看。即使是相近的心理发展水平,由于内在和外在的资源不同,最终呈现出来的样貌也是千差万别的。能够稳定地靠近社会金字塔顶部的人通常都是主体性发展得最好的人。
心理成长就是要在早年的起点上,将由于早年养育环境不理想造成的偏差、偏移、错位和不足进行再发展以达到相对自主和自如的状态。打个比方,成长就像一个电脑升级系统一样,对我们的心智功能进行升级。
一个有主体感的人才会有主动性,有目的感,会有意识地探索方法和路径,探索事物的本质,更进一步向规律或大道靠拢。我们在那些成功人士身上所看到的高远的格局,卓越的洞察力、胆识魄力与决断力,超前的眼光和预测能力、敏锐的嗅觉和出色的创造力,这都得益于他们自己或者祖先无数的主动地努力。
来自祖先的传递与传承:限制与资源
当我们说到家族的代际“传递”的时候,更多是指那些无意识地传给下一代的不利的影响,比如未经处理的创伤,这往往构成限制。说到“传承”的时候更多地是指那些被有意识地转交给下一代的比较有利的部分,比如某种内在的能力、资源或者意义等。两者并不绝对,创伤经过转化,也可变成资源。
一个人财富的起点是TA的祖先,更直接的,是他的父母。
有一位成功的律师,他能打赢很多很难的、别人打不赢的官司,也因此有不错的收入。你一定以为他有高超的法律知识、辩才无碍。但其实他是一个高功能的阿斯伯格特征者,他打赢这些官司所用的东西非常简单,一是“应用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就像宪法一样感觉不可撼动;二是“穷尽所有可能”,让别人挑不出毛病,这两条都是为了让自己所做的“无懈可击”。而这种方式,其是童年的他为了应对“像最高人民法院一样”强权专制的、非常情绪化、不可预期地、虐待他的母亲而发展出来的方式。表面看起来,他童年所承受的那种痛苦似乎也变成了他无意识地在三元层面上使用的资源,但因为他几乎是本能一样地使用这些很原初的抵挡方式,可能带有童年时一样的紧张,他使用这些原则的时候就是没有选择的,也缺乏灵活性的,并不能被有意识地自主地运用,因此是一种受限的状态。如果能将这些紧张和痛苦的感觉,在意义(三元)层面进行转化,将有助于他从这种受限的状态摆脱出来,拓展自己能力的边界,从而获得更宽广的自由和自主的感觉。
再说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华人首富李嘉诚。很多人以为他是贫苦出身,寄人篱下然后白手起家。李嘉诚的成功被奉为传奇,然而他却写了一本书叫做《成功没有偶然》。没有孤起的高峰,真相也总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一个看起来孤苦的人如果取了广泛持久的成功,那说明TA的祖先绝非平庸之辈。
从公布的资料来看,虽然李嘉诚小时候物质生活生贫寒,但他不是一无所有,他的内在有资源。“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 祭拜孔子儒学。1943年冬天,李云经病重,他把李嘉诚叫到床前,轻声告诫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训言。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然后李嘉诚很好地践行了父亲的遗训。
李云经的告诫听起来并不新鲜,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古训。但是它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李嘉诚的精神支柱,并且继续传递给他的下一代?因为这句训言,对他们家来说不是可能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句父亲要走了,非得给儿子留下点什么的敷衍塞责。一则因为他们家真的有“人上人”:“《陇西李氏宗谱》所载洋尾李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人才辈出。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因其家族人士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颇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极高”。二则他们真的懂得吃苦的意义。吃苦的意义——所谓吃苦,其实是克服困难、获得人生体验的过程,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能力和智慧就增长起来,而这些体验会成为人生的宝藏。普通人也叫孩子吃苦,但是心里并不懂得其中的真义,也无法将这种意义传递给孩子,孩子就被动地吃苦,忍受,苦就白吃了,不能转化为资源。所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李嘉诚家族实实在在拥有的精神财富。
传闻李嘉诚的塑胶厂陷入困境濒临破产时,母亲借一道功夫茶教导他,然后他用诚信在商界站稳了脚跟。母亲传递给他的其实就是经商之道。李嘉诚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她的祖上有什么人似乎并没有非常详实的资料可以考证。但是通过她的胞弟,也就是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的事迹可见一斑。庄静庵也貌似贫苦出身,终成香港名门富豪,也为社会做了很多慈善事业,成为非常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庄静庵的一生似乎富有、稳健、且富有意义,并成为家族兴旺的起点并延续传承至后代,若非世事洞明、智慧通达,恐难做到。
这里只是略举一二,李嘉诚的资源恐怕远不止这些。所以一个人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每个人身后都站在两大家族,要看看他身后的祖先是谁,也看看他身边环绕的关系有谁,然后你才可能更多地了解这个人是谁。到了今天这个时代,那些富商们发家致富所依靠的思想经验早已不是秘密。我们去参观那些商号,他们的家训就写在最明白的地方。大多数游客都是看一眼,读一读,而他们的子孙后代,这些家训恐怕是流淌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的。
一个人要想好好赚钱积累财富,就要收起多余的对成功人士的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以及妄自菲薄的感伤,认清自己站立的位置,梳理自己的限制与资源,努力移除内在和外在的障碍,做有助于赚钱的事情,发展自己的主体性。
富二代
很多人羡慕王思聪,也有很多想管马云叫爸爸,即反映了大家对于“富二代”这个位置的向往。“富二代”意味着什么?——直接躺在财富上,无须任何辛苦和付出就能享受一切。
先讲两个故事。一位从事IT的男士,30岁左右,现在是在一家大公司做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工作很稳定,薪水几乎固定,并不高,且没有上涨空间。虽然也要经常加班,但是不用996,周末能休息感到很满足。但他时常忧心着未来,对人生感到无望。因为老家的村子要没了,他要靠自己的工资攒首付在老家买房子,因此约会都舍不得花钱,常被女孩子嫌弃,找不到女朋友。看他现在的处境你很难想象他出生的家庭曾经富甲一方,他的父亲曾经在村里办厂赚了很多钱,九十年代就花五十多万建房。这位男士当年因为考不上公立中学,家里花重金让他读了私立中学,他在学校和各种富家或官宦子弟混迹在一起的,考试都考零分或个位数,并没有任何感觉,因为他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上学。后来工厂因为环保问题被查封,他的父亲便干啥啥不成,一路衰退下来。他的母亲本是一名高中生,因为赶上文革时期耽误了高考,上大学是她的夙愿。家庭经济出现问题后,这位男士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下开始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又学了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但是他觉得自己的人生黯淡无光,也没有什么发展。而当年和他一起玩耍的那些男孩子们却个个发展得都很好。
另一个男士,他是部队的一个级别不高的军官。虽然他早已厌倦了部队的生活,渴望出来做点事,但他却抱着部队每个月的固定收入,不敢撒手。他的父亲本来是个木匠,后来当了村支书,在90年代通过开沙场富裕起来。小时候有一次他和父母、姐姐一起蹲在地上吃凉皮,他的父亲告诉他们说,“现在,我们4个人,每个人有100万了”。然而若干年后,他回忆说,他们家虽然富甲一方,但是他们好像一天也没有享受过钱带来的好处。因为很快赚的钱被他父亲以公家的名义投资建村里的楼房,楼房卖不出去而被套牢,他们又重新变成了穷光蛋。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抱怨他父亲,让他这个“富二代”名不副实。
很多人喜欢讲父母要托举孩子。父母要如何托举孩子?很多父母只是传给孩子很多钱,让自己孩子直接过上很优渥的生活。这样的父母虽然赚了很多钱,但是没有意义感,父母把很多钱和无意义感都传递给了他,再加上如果父母赚的钱有很多投机取巧的成分,这个孩子可能会废掉,除非有意识地从父母传递给他的位置离开。就如那位从事IT的男士一样,他本人先是被父亲的无意义感甚至是不知自己是谁的虚妄感的占据,之后又被母亲的愿望占据,几乎没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他成为了父母曾经拥有的巨额财富的牺牲品。他那些看似曾经和他家境一样优渥的同学,可能比较知道自己是谁,但他不知道。他还没在“富二代”的位置上坐稳就掉下来了,说明他的父亲不是一个真的“金主”。一个很富有的人后代变成了穷光蛋,也可能只是现了原形。一个人所得到的财富和他本人的容器不匹配的时候,可能会被无意识地败掉,因为他没有能力驾驭。王思聪在他16岁之前并不知道自己家很有钱,这应当是王健林有意识地对儿子的保护。后来王健林直接给了王思聪一大笔资金5个亿让他去练习。现在看来他也练习得不错,他相当于站在他父亲的肩膀上,富一代创业时第一桶金最难,这个过程他避开了,对他本人来说就是一个跳空。我总觉得李嘉诚更胜一筹,他把他的父亲传给他的精神传给了他的两个儿子,而非直接给予资源和财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要像他当年一样经历吃苦奋斗的历程,他的两个儿子也像他一样获得财富上的巨大成功。更珍贵而有力的托举其实是让孩子自己的根深深地扎下去。
改写限制性信念便可迎接丰盛财富?吸引力法则为什么不灵?
一些心理学课程会教人们关注他的内在是否有和财富有关的“限制性信念”,然后迎接丰盛人生。所以有人开始相信,只要解除了和财富有关的“限制性信念”代之以更加积极宽广的信念,就能获得更多的财富,甚至财务自由不远矣。
曾经广为流传的吸引力法则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的古人王阳明先生也早对此有所提炼,“凝思静虑,拟形于心”。只是大多数人不能领会其真义,把它当作可以快速成功或致富的捷径。其中就隐含着逃避和不劳而获。
其实不管是改写限制性信念还是运用吸引力法则,将无意识意识化是必经之路。然而这也才是第一步呢。
通常的情况是真正的富人不但比穷人精明(代表心智上的清明和分化程度高,打个通俗的比方,也就是脑回路丰富且清晰),而且还比穷人勤快(主动性的体现)。穷人总是想富人都已经有那么多钱了,为什么还不停下来歇歇呢。然而越是精明看到的机会越多,创造的可能性越多,越是不想停下来呢。
虽不尽然,但穷很多时候都与懒惰相随。
窃以为,懒、被动、等待、幻想等或许是生命早期体验的残留,它的本质是依赖,就仿佛一个孩子什么都做不了,非常无力无能,只能等待和幻想。
还记得我们热衷于把成功人士的格言激励自己吗?为什么到头来我们还是成了非常平庸的人?为什么别人的格言,家训,我们读来一时兴奋,并没有什么改变。别人拿生命凝结出来的格言,我们想靠念诵两遍就据为己有,这是不劳而获,除非通过行动灌注将体验灌注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