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的睡前电影是《勇敢的心》,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二十多岁,老片重温有着年轻时不一样的心境。该片是由梅尔·吉布森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悲壮、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级影片,能抱得1996年6座小金人实至名归。
片中多处经典台词让人或沸腾或泪下。吉布森饰演的威廉·华莱士战前鼓动士气那番演讲“如果战斗,你们可能会死。如果逃跑,至少还能……多活一会儿。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就一个机会。回到这里,告诉我们的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狱中王后让他服药那段“Every man dies,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活过)”;临刑前拼尽全身力气的嘶吼“Freedom”......
片尾前前后后已经反复看了十多遍,从华莱士刑前狱中跪地祈祷那一幕开始。英雄也是凡胎肉身,面对死亡也免不了恐惧“我很害怕,上帝啊,给我力量去面对死亡”。刑讯一幕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走上刑场,看热闹的众生朝他扔东西,嘲笑谩骂,监刑官让他承认背叛国王,求开恩免死,华莱士不为所动。绳索套上他的脖颈,吊升半空,他几乎窒息却一语不发。绳索松开将他重重地摔在地上,行刑者再待他以类似中国五马分尸的酷刑,几乎能听到骨骼嘎嘎作响。然后又将他四肢捆绑在断头台行刑架上,用弯刀割开他的衣服、胸腹……断头台四周表情各异,由最初的看热闹转为恐惧、怜悯“说啊,开恩,开恩!” 就连人群中的战友也在暗自乞求他别再坚持了。华莱士嘴唇抽搐,似乎要说话,监刑官希翼听到他的求饶,命令停止。转为镜头特写:华莱士喉结滚动,嘴唇颤抖,拼尽最后的气力喊出“freedom(自由)!”监刑官彻底失望,示意动手。接下来是匠心独运的慢镜头:寒光闪闪的利斧在空中缓缓划出弧线,雄浑交织着柔情华美的背景音乐响起,华莱士由面对苍天转向凝视围观人群,一个熟悉的身影蓦然掠过,是早已死去的妻子,身姿轻盈,脸上带着梦幻般的笑容......镜头摇回来,华莱士露出同样梦幻般的笑,神色安详平静。民族独立、人民自由是他的信念,为自由献身的时刻到了......
影片奖项之一是奥斯卡最佳配乐,音乐制作人詹姆斯·霍纳选择了苏格兰民族乐器——风笛,它和伦敦交响乐团的组合演绎,配合影片中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华莱士送别父亲的深邃幽怨,以及和王后情意缠绵的场景......全片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凄婉的风笛声。片尾曲《Freedom》是影片中结构最完整的一首乐曲,同样由风笛引入,不断丰富的乐器渐入,将“自由”主题以高亢的曲调显露得无比辉煌,形成全片配乐中最振奋人心的高潮。由配乐想再看一遍同样是由霍纳担当音乐制作人的《燃情岁月》,这部影片中他用到了中国的洞箫,深沉忧伤。的确是配乐大师,担当了好多耳熟能详的影片《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狼图腾》《异形2》《阿波罗13号》《美丽心灵》......可惜早亡于飞行事故。
由一部影片引发了好多延伸,想一边沉浸在凄婉的风笛声中,再次翻看鲁迅笔下华老栓为拿人血馒头观刑者的心理那一幕。搜了风笛曲,才知道风笛其实起源于古罗马,还分苏格兰和爱尔兰,外形、演奏方式和音色都不一样。我搜了爱尔兰风格的《Women of ireland》和苏格兰风格的《Dawn》去仔细倾听分辨,有点能听出两种乐器的音色差别了,苏格兰风笛声音细碎高亢些,有点像中国的唢呐;爱尔兰风笛圆润精致些,有点接近我们的笛子。由不同音色引发的联想,我甚至想多听多收集一些资料,以门外汉的角度写一篇关于乐器的地域性差异了:比如由风笛会想到苏格兰延绵的高山绿地穿格子裙的男人,由唢呐会想到黄土高坡和白头巾红腰带的西北汉子,由笛子会想到风动的竹林和白衣飘飘的婉约女子,由马头琴会想到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和粗犷的蒙古汉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