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近鲁尼迷上了成语,趁热打铁,我很快就在京东上给他买了一套成语故事绘本,鲁尼果然喜欢得不得了,当天晚上就让我给他读。
第二天早上,鲁尼不到七点就从床上爬起来要我给他读书,而我当时急着要去刷牙,没有理会他。
他生气了,跟着我跑到洗手间,气急败坏地大叫:“妈妈,你就不能等会再刷嘛?你快点过来给我讲书!”边喊边跺脚,显得非常焦躁。
看到他这个样子,我也开始烦躁起来,差点就要不耐烦地回应他“你就不能等一会嘛,烦死了”,转眼一想,这样的回答肯定会让他更生气,以他的性格,免不得又要喋喋不休,那我一个早上可能都没得安宁了。
我深吸了一口气,将这话吞进了肚子里,试着站在他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然后望着他的眼睛,平静地说:“你很想要妈妈立刻给你讲书是吧?看样子你真的很着急。”
没想到这句话奇迹般地让暴跳如雷的鲁尼安静了下来,估计是很久没听到我这么冷静的回应了(这个我要检讨,前段时间我状态不好,经常不好气地回应他),他愣了好一会儿,就像用劲地挥了一拳,却打在了棉花上,他顿时泄了气,撒娇地说:“妈妈,你就快点刷完给我讲书嘛。”
看到他画风大变,我暗自发笑,也开始心疼他:“放心吧,宝贝,还够时间呢,妈妈刷完马上给你讲啊。”
他不再催促,耐心地等待我刷完牙齿。
image.gif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要是换成发生在寒假那会儿,必定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那时,我的状态非常不好,经常莫名其妙地烦躁,焦虑,一听到鲁尼喋喋不休、暴跳如雷,我一点都没有耐心去安抚,反而经常忍不住也跟着生气、烦躁、不耐烦,甚至吼叫、责骂鲁尼,接着便会与他发生激烈的争吵,最终是俩人斗得精疲力尽、两败俱伤。
尽管我看过无数的育儿书籍和文章,心中也储藏了很多对付孩子的办法,但是当我时刻面对着一个高需求、暴脾气又正处于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的六岁男娃时,我第一次感到黔驴技穷,感到深深的挫败和无力。
那时我最担忧的一个问题是:孩子才六岁就已经这么难管教了,以后到了青春期可怎么办?
这样的焦虑时刻蔓延全身,以至于我一发现鲁尼有点叛逆的苗头,就急于掐灭,结果火势蔓延,俩人都被烧得伤痕累累,亲子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
无数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我都在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我该怎么办?
那真是一段难熬的时光,然而这样不断地追问和反思,却是非常有用的,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便从剑拔弩张中解脱出来,与鲁尼重归于好,找回了从前的亲密。
如今,当我面对鲁尼的暴跳如雷时,通常都会采取柔和的态度将其大事化简,小事化了。
我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呢?总结起来,应该是做了以下三点:
image.gif第一,改变认知,接纳孩子。
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image比如,同样是看到半杯水,有的人高兴地欢呼“耶,杯子里还有水呢”,有的人却失望地感叹“唉,只剩下半杯水了。”这就是说,水的多少并非是影响你情绪的决定因素,你对这杯水的认知和评价才是让你高兴与否的直接原因。
同样,面对孩子的叛逆时,以前我会想:“这孩子真固执,一点都不听话。不行,得好好管管,不然大了就更难搞了。“
这样的认知让我对鲁尼越看越不顺眼,总是想着要纠正他、压制他,一旦我败下阵来,就开始否定自己:“我真失败,连孩子都管不了。”
接着便陷入深深的焦虑、自责和挫败中,这样的悲观情绪严重消耗了我内心的力量,导致我根本无法静下心来陪伴孩子、关注孩子,于是鲁尼开始无意识地没事找事,制造冲突,企图重获我的关注。
改变了认知之后,再次面对鲁尼的叛逆,我会告诉自己:“这是好事,叛逆说明他又长大了啊,他并不是故意要跟你对着干,而是因为发展的需要。”
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我就开始仔细观察鲁尼的变化,每一次他的据理力争,都能让我看到他心智水平的提升。
原来令我烦恼的性格特点比如固执、好动、急躁等,被我重新解读后,变成了意志坚定、脑袋灵活、反应快等难得的优秀品质,因此再次面对他大发脾气时,我便试着接纳、理解他。
我看向他的目光也从严厉、厌恶变成了柔和、欣赏。
渐渐地,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了,鲁尼无理取闹、没事找事的次数越来越少,配合度越来越高,即使对我的安排有不同意见,大多数时候他也能以商量的口吻与我沟通。
image第二,放空自己,活在当下。
经历了与孩子不断地磨合和冲突,我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事情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在我最焦虑最抑郁的时候,我终于决定放下公众号写作,推掉了一切商务合作,暂别了微信群和朋友圈,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我认为,只有放空自己,活在当下,才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放空自己,就是放下所有的杂念和对未来的恐惧。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都源自于对未来的恐惧,比如孩子稍微晚睡了一点,我们就担心他睡眠不足,影响身体发育和学习;孩子磨磨蹭蹭不肯刷牙,我们便担心他的牙齿会蛀掉;孩子刚说一句对朋友不满的话,我们便立刻联想到他未来的人际关系……
看过很多关于沟通的书籍和文章,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指出,有效沟通的第一步便是无条件地接纳对方的感受,可是对未来的恐惧却让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关注到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更别说作出正确的回应了。
不信,我们来看看以下这几个熟悉的场景:
早上,你催促孩子快点起床上学,可是孩子却说今天不想上学,你马上担忧起来,才幼儿园呢,就不想上学了,以后可怎么办?不行,今天必须得上学,于是你开始想尽办法劝说孩子起床,唯独忘了耐心引导他说出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
天气开始变冷,你担心孩子着凉,于是拿出外套让孩子穿上,可是孩子却说热,坚决不肯穿,你苦口婆心劝说不听,便与孩子争执起来,却忘了孩子有可能是真的不觉得冷。
孩子偷偷拿钱去买零食还跟你撒谎说是奶奶买的,你立刻如临大敌担心他学坏,于是严厉地批评他甚至打了他一顿,却不曾观察到孩子的谎话里藏着天真和可爱。
……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他们没有大人那么多的担忧和焦虑,因此总是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如果我们也能彻底放下这些无谓的担心和妄念,全身心地与孩子活在当下,那么我们根本没必要掌握那么多的育儿方法和技巧,也能轻而易举地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image第三,捕捉瞬间,不断反思。
有一段时间,我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知道很多育儿道理和方法,依然带不好孩子?
在与鲁尼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我深刻体会到“知易行难”这句古话。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哭闹,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即将喷涌而出的怒火,也知道这时候自己需要找个角落冷静下来,可是最终依然控制不住冲孩子发了火,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是缺乏大量的练习。
任何一项技能,要内化成自己的本能,都离不开大量的练习,情绪管理也是如此。
没有孩子之前,由于我的生活比较单纯,加上我的性格内向,很少与人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在情绪管理方面的练习几乎是空白的,鲁尼这一次前所未有的叛逆,可以说是给我的人生补上了一课。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还应该感谢这段经历。
那怎么练习呢?
关键是要善于捕捉生活的瞬间,进行不断地反思。
每一次与孩子发生冲突,都是一次难得的练习机会。
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失控?我的焦虑从何而来?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该如何回应?”
当我内心一团乱麻时,我就开始写作,回忆我当时的所思所想,梳理分析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眼睛观察到的世界,往往是肤浅的表象,只有用心去体验和反思,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
想起过去浑浑噩噩的人生,我由衷地感谢我的两个孩子,是你们,让我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