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多读
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2)自在最难得

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2)自在最难得

作者: 晓云感恩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1-10-24 18:09 被阅读0次

    《般若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8章 自在最难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

    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用白话文说就是:你观照自己在不在?看看自己现在在不在?一般说来,往往人是在了,可是心不在。或许有人说:“我的心在。”但究竟是什么心在呢?往往是妄想心。 观自在就是要观境自在、观照自在、观用自在。

    “观境自在”:用般若观照自己的世界圆通无碍。

    观照自在”:观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离一切障碍,一切明明了了,证得实相。

    “观用自在”,就是观照自己的用,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从体起用,可以神化自在。

    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般人都没有为自己而生活,都是在为别人生活。这个世上,改变我们、改造我们的外在力量太强了!自己似乎是不存在的,东风吹也倒,西风吹也倒,人家说我好话我就欢喜,说我坏话我就苦恼,这样的人生很悲哀。

    所以,我们讲“观自在”,如果你觉得自己“在”,那么你自己就有了力量,别人舆论的好好坏坏,种种的闲话或好话,又与“我”何干?

    你自己在,你肯定了自己,就有真功夫;你不能肯定自己,要通过外在来肯定,要用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要用别人的荣耀作为自己的荣耀,甚至狐假虎威,那些都是虚假的。

    我们要观照自在,要用般若把自己的佛性之光观照出来。

    什么是菩萨?

    在印度话叫“菩提萨埵”,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一、大道心众生,二、觉有情。

    所谓“大道心众生”,人人都有份,只要是发大道心者,就可以称做菩萨。只要是觉悟的有情,就可以称做菩萨。

    有我有你,不是菩萨、佛,那么无我无你,谁是菩萨谁是佛呢?菩萨和佛,在离开你我,在不执著、无分别的平等性之上。所以“众生一体”,大家都是菩萨。

    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菩萨就像天上的一弯明月,哪里有水,它就在哪里映现。天上有月亮,河里面就有月亮;天上有月亮,盆里面也有月亮;天上有月亮,茶杯里面也有月亮。月亮是不偏心的,只要水清净,里面就能映现出月亮。同样的,只要我们众生的心里清净,菩萨就会在我们心里现起。所以,我们要想做菩萨,就要从清净自性、平等自性,从去除自私的心做起。

    观自在菩萨的修行与成就,到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表示他已经完成自己,修行完成了。也就是说,他的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般若波罗蜜多”了。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呢

    就是在行持般若最得力的时候;就是由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再证入实相般若的时候;就是寂照不二的时候。

    寂,是不动,如如不动;照,是功用,等于镜子,它虽没有分别心,可是朝这里一摆,人的整个面孔都会在镜里现前。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它没有分别心,所以江、海、河、溪、盆里都会有月亮映现出来。

    佛陀有一个名号称为“如来”,“如”是不动,“来”是动,从不动而动,而能教化世间,所以叫“如来”。我们要想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由心来运作,倘若紧张、着急,就为外境所动;菩萨度众生,是如如不动而来游戏人间、教化人间了。

    观自在菩萨在静谧的般若智慧里,能同时运用般若智慧教化世间,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寂照不二的时刻,是一个自在无碍的时候;不同于凡夫,说到度众生,就感到好麻烦、好障碍,菩萨则能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能所双亡”——没有我是能度众生的菩萨,没有你是我所度的众生。

    佛教有两个重要名词:“能”和“所”。我“能”讲经,你们是“所”听的人;我“能”喝茶,茶为我“所”喝;我“能”穿衣服,衣服为我“所”穿;我“能”吃饭,饭为我“所”吃。“能”是做的主动,“所”是被动。菩萨能所双亡,把主宾的对待关系忘记了,把“我”、“你”忘记了,把本体、现象忘记了,所以本体和现象融为一体。

    能所双亡,净秽不分,能观察的智慧与所观察的境界便融而为一了,就是所谓实相般若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是菩萨修行到功行圆满的时候。

    什么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时候。


    五蕴”:“我”的代名词

    “蕴”是积聚的意思,那么“我”就是由五个东西积聚而成的。“我”是由这五样东西积聚的:色、受、想、行、识。

    色:我们身体上物质的部分,比方头发、皮、肉、骨头、指甲。《般若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就是物质的意思

    “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作用。识,就是我们精神的主体、我们的心。识,是认识、辨别。我有眼识,我就认识张三、李四、高楼、平地;我有耳识,就能辨别声音好不好听;鼻子有识,就能分别香臭;舌头有识,就能知道咸淡;身体有识,就能感触舒服或不舒服、好硬或好软;心也是识,心能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种种思想。是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就叫作“六识”。

    精神的心和物质的色,结合起来才成为一个人。如果人没有物质的身体,没有头发、骨头、皮肉,精神怎么表现呢?又如果这个肉体没有了精神,也就变成行尸走肉了。人为什么死?就是没有心了,心离开身体了,如同一个人住的房子坏了,他就必须要搬家了。

    那么当物质和心识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三种精神的作用。

    “受”,身心能感受到好苦、好乐等。甚至人家问我们:“这时候感到怎么样?”我们说:“我现在感受到不怎么样。”这种无所谓也是一种感受。

    “想”,也就是思想、了别。有了思想就会发动行为、力量,就想到去做。

    “行”,行为。一有了“想”以后,就想到要“造作”,想要做些什么。

    物质的色和心的识合起来,有了受、想、行的作用。那么把色、受、想、行、识合起来,也就是“我”。

    平常我们说人是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就是五蕴中的色蕴。人是四大种条件、元素和合而成的。

    世间的一切都是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每一个东西里面都有地水火风,每一大里面又有四大,例如一个地大里就有水火风,一个风大里面就有地水火。

    佛教讲的四大不是酒色财气,是地水火风。

    佛教里的“空”,并非一般认为的“没有”空是什么?就像思想的无限意,无限的东西就叫作“空”。

    佛教讲的“真空”是不离开“有”的,并不是人死了才空,人活着就是空。 有空才能存在。

    空是什么? 虚空就是空,空是万有之本,是万物之源;空是法性,是诸法的自性。《大智度论》说空有十八种。我们讲的“空而不空”,还要用空来破空;空空,空掉你的空。空到最后是什么?毕竟空。毕竟空是什么空?那是不可说的境界

    或有人问:“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那么,般若像什么?”般若像大火炬,能烧掉妄想的、自私的、烦恼的我,般若的智慧能把我们的虚妄心统统都去掉。

    空是什么?我们不要怕“空”,若懂得空,虚妄的世界毁灭,真实的世界也就会生起。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般若研究空呢?为的就是把我们的虚妄、迷执、错误、邪见、执著统统毁灭,让真实的世界、我们的不二法门、我们的本来面貌、我们的自性都得以显现出来。

        什么是空?

        一、世间没有不变的东西

      所谓“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从变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空。

        二、世间没有独自存在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没有独自存在的,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依存就是空。

      感谢空,让大家存在。空就是众缘和合存在的意思,我们对社会对人间因了解空,所以要带着无限的感恩。

        怎么样才能看到空

        一、从相续假上看空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世间一切不停地在变化,都是相续的,这就是空义。

        二、从循环假上看空

        什么叫循环假呢?所谓因果,因种下去收果,果之后又成因,因又成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循环不已。

      三、从和合假看空

        什么叫作和合假呢?人就是个和合假,把我们的皮肤摆在这边,把我们的骨头摆在那边,把我们的肉摆到另一个地方,那么人到哪里去了?人没有了。所以,人是一个和合的假体。

    四、从相对假来看空

        举个例子,一个男人,年轻的时候是爸爸的儿子,但是几年后,他生了儿子,也做了爸爸。所以,爸爸或儿子之称是相对待的,是假的。

    五、从相状假来看空

        什么是相状?例如灯的相状就是光明。我们坐着读书,或许嫌灯光不够亮,抄笔记好困难,但是如果有小偷来了,他就嫌这个灯光太亮了。清风明月,对于赏玩的人来说是美丽的景色,可是小偷看到月亮,却要讨厌它了。所以每个人对于相状的感受不一样,相状是假的,只是我们的分别心在造作罢了。

        六、从名词假来看空

        名词是假的。其实名词假,我们不必在上面计较。认识空的人,不会去计较,不觉得那是一回事。空中无一物,空里面没有东西,那么空里面还会有婴儿、男人、女人的分别吗?空里面还有相对、相续吗?空里面是本来面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七、从认识假里看空

      你说好,他说不好,每个人的认知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美丑没有标准,好坏也没有标准。在空里面没有好坏,也没有善恶。所以,用无分别的心,把本来的样子显现出来,就是空。

    什么是空?缘起性空。《般若心经》里说“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照见我是空的,照见我是没有的,用简短的字来说就是“无我”。

    无我是心的自性般若空智。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什么叫出世的精神?就是空,就是无我。什么叫入世的事业?就是有,从空性上有,空中生妙有。

    我们为什么会有苦?那是因为有我。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因为人有个“我”的身体,所以就要受苦。如果无我,就不苦了。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就不苦了。

    空里面有死也有生,有生也有死。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死了就没有,死了还会再生,是不空的。

    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无我怎么能无苦呢?

        在这个人间,你能有也好,无也好,生也好,死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哪里都好,如是观之,那么你就拥有这美妙的世界,拥有空的世界、空的人生。

    苦有好多种,比方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

    二苦身体上的老病死苦,和心理上的贪嗔痴苦,也就是身苦和心苦。

    三苦: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都是苦

    “苦受”:世间的老病死、贪嗔痴、怨恨、嫉妒、求不得、爱别离,都是苦的感受。

    苦苦”:人生本来就是苦,再加生活上的苦、感情上的苦、思想上见解上的苦,就成了“苦苦”,苦中之苦。

    坏苦:乐受:一帆风顺,感到人生很快乐。不管你怎么快乐,这些快乐终有一天会坏。

    “行苦”:不管你如何有道德如何有修养,不管你如何平静如何慈悲,诸行无常,岁月不待人,时间是不会饶过你的,你会有变化的,会有无常的苦。

    八苦:所谓“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八苦”是生老病死苦以外,再加上“求不得苦”,欲望不能满足我们,就会苦,还有“怨憎相会”、“爱别分离”及“五阴炽盛苦”。

    五蕴皆空的“五蕴”,又叫五阴。阴是盖覆的意思,如同房子的屋顶能遮荫、大树能遮荫。人,有五个东西会把我们的本性真如遮蔽。哪五个东西?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色、受、想、行、识五蕴积聚了以后,就会像炽盛的火焰般燃烧,这个“我”也就要受无常之火燃烧了。

    色、受、想、行、识就像火焰交织般,因缘散了,一段时期的生命就结束了。

    苦的来源如下

    一、我与物

    二、我与人

    三、我与身心

    四、我与见

    有的苦,是从内心的思想、见解错误而引起的,因我们对世间错误的认识而生起的。本来没有这一回事的,就因自己妄想、计较、执著而有错误认识。

    五、我与自然

    苦从哪里来?从五蕴来,从“我”来,因为有我才有苦。既然我们知道苦的原因是有我,那么,就要照见五蕴皆空,要无我才能离苦。

    用般若智慧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见解上的力量、思想上的力量、心理上的力量、感情上的力量;有力量就能面对人间,就能无忧无虑。

    人要有般若的智慧,才能消灭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根源从欲望而来,只要我把杂染的欲望降到最低,就不苦了;痛苦的根源是从愚痴、邪知、邪见、执著、愚昧来的,那么我不去执著它,就不苦了。我能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智慧,明白身体是因缘和合的皮囊,不在妄想、颠倒、自私、执著上花工夫,就不苦了。

    既已点燃般若的火炬,照亮了朗朗乾坤,照亮了人生,那么生死何所惧?照见五蕴皆空,也就能度一切苦厄了。

    人之所以会苦,与我们的欲望、我们的境遇、我们的情执、我们的人际、我们的环境都有关系。如何把许多关系处理得好,要把自己的心治好,用般若的智慧照见我空,照出内在的真心。只要安住在平等的真心里,尽管人间有种种营求、万般波涛,你也能“度一切苦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2)自在最难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hk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