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发家史也是非常奇怪的,很有戏剧性。
董卓旧部李傕、郭汜两人把持朝政期间,天下出现了少有的平静。
可是不曾想,就在这个时候青州黄巾军又起义了,聚众数十万人。
这时太仆朱俊保举一人,说可破群贼。
李傕、郭汜问是什么人?朱俊说:“要破山东群贼,非曹孟徳不可。”
李傕说:“孟德今在何处?”朱俊说:“现为东郡太守,广有军马。若命此人讨贼,贼可克日而破也。”
李傕大喜,星夜草诏,差人送到东郡,命曹操与济北相鲍信一同破贼。
对于这一段,一直是我的疑惑?
曹操当时想杀董卓逃离京城,而且是组建讨董联军的发起人,照理同董派人物是势不两立的,为什么朱俊一提让曹操去镇压青州兵?董卓旧部李傕马上就同意了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天下大势。
名义上东汉一个政府,实际上已是各霸一方。
北方西部由李傕、郭汜二人控制皇帝,号令天下。北方东部由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占据。南方的各州郡相对比较安定。
关东联军又分成几派:北派以袁绍为️中心,南派以袁术为中心,中派是兖、青、徐三州。
袁绍、袁术都是强势力量,都想进一步扩张,瓜分中部的兖、青、徐三州,形成南北两大派。
双方暗暗较劲,袁绍联络袁术背后的刘表牵制袁术;袁术暗暗联络袁绍背后的公孙瓒牵制袁绍。
所以他俩就没有精力向中派推进扩张。因此中部的兖、青、徐三州暂时得以苟存。
而曹操的根据地在中派的兖州,生存在二袁的夹缝中。
图片来自网络这时,在中派的青州,爆发了黄巾起义。
最好以朝廷的名义派关东联军的一路诸侯去,应该是最合适的,削弱他们的实力,但首先他们都很难听从调遣,另外一家打败了,都让另一家坐地分赃,也不行。
如果派两家去,这样中部就被这两家瓜分,他们就更大了。
派曹操去最合适!
袁绍、袁术、曹操先后逃离董卓,二袁都封了官,但曹操没有。前期对他最不公平,重用他,比其他两位合算。
如果曹操失败了,同李傕、郭汜的部队也没关系,他们没损失。
如果赢了,壮大了,就形成了关东联军的三股势力。
原来袁绍一人统帅时,对中央集团感胁最大,袁绍、袁术两个主帅,威胁会小一些,袁绍、袁术、曹操三个主帅呢?威胁就更小。
朝廷有意起用曹操,一定是中央大局出发,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前期的恩怨已不是重点了!
这一去不要紧,曹操就是这一役,让他真正发家了。
原来这是一支联军,民间的。他现在代表中央去发兵青州。那意义绝对不一样。
既然是代表朝廷,那朝廷不是给他兵,就是给他钱,再加上本来他就有对付黄巾军的经验。
战争的结果是:曹操捞足了油水,把青州的黄巾军改编成了自己的青州兵,约有三十多万。
图片来自网络另外朝廷因功加封曹操为镇东将军。曹操自此威名日重。
青州的油水被他捞了,兖州又被他占着,中三州还有一个徐州。
如果徐州也能被他控制住,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股仅次于二袁的新生力量,自此关东联军也就分成了三瓣⋯⋯
从曹操的发家史来看,在意料之中,他一直在准备,心中一直有宏图大志。而关东联军有今天的声势,不都是因为曹操的发起吗?曹操是真正的高瞻远瞩,有战略眼光的人!
历史选择曹操是必然的!
当然,如果曹操缺乏足够的军事才能,他也无法战胜黄巾军,更是这次的策略与上次完全不同,上次兵力充足,用的是灭绝政策。
而这次采取了收容政策,将“黄巾军”变成了他私人的“曹家军”,他又具有变通、应变的手腕。
而且他善用人才。一路招贤纳士,广罗人才,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曹操发家看起来情理之外,是一次意外的收获,但任何的成功,都是给予准备好的人!
看曹操的发家故事,你有没有学到?!应该好好的自问一下自己:我有没有为成功、成就准备好?!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