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05738/dbcc06b07efafbde.jpg)
记忆中童年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
我从来都喜欢永恒存在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如果童年是有界限的,它只能被定格在某段特定时间,那么童心永远没有界限,童心,可以永在。
现在已经很少再梦到童年时守在学校门口张望的那双眼睛了。眼神在希望和绝望中不断转换,心理波动也如山峰一样此起彼伏,但如果用颜色来比喻心情,应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定格在了灰色。印象里,我一直把灰色定义为“常态”。夏天有时会下雨,不管是绵绵细雨,还是倾盆大雨,那些眼神都会从笃定变成飘忽,最后重叠,再坚硬成头顶的雨伞,身上的雨衣,脚下的雨靴,为我遮风挡雨,为我褪去严寒。
我不喜欢只把童年定义为“一切美好的东西”,更不会认为过了童年那段特定的时期童心就应该被一点一点减弱,也许理想的状态是,童年虽已逝,童心却永存。
童年时代一到七岁都是在乡村度过的,时光就像空气中的彩色泡沫一样存留的时间总是短暂,周围的小朋友们脸上的纯真也永远被记录在脑海的最深渊,那些玩闹时的欢声笑语都成了照相时的最佳素材,不可抹去的风景线当然还包括一直在背后追我喊我回家吃饭的奶奶,奶奶做的饭,真的很好吃!所以那也成为我日后离开家乡去县城读书最想念的味道之一。
七岁之后的童年就一直在县城了,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熟悉的人群,离开了和朋友玩闹时用泥土和水当道具和成的“土房子”。对于没有父母在身边,独自一人背上书包去县城上学,暂时借居在县城老姨家的我,周围的世界是恍惚存在的,我常常要提醒自己搞清楚,某时某刻在什么地方,需要做什么事情。
偌大的县城最终被我只缩成了几个点,几条线,老姨家和学校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点,从老姨家到学校家,再从学校家到老姨家,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条线。那时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去县城读书,只是爸爸说了便会听话,那时的我也不知道如果童年被弄丢了怎么办。
记得从来都没有和别人说过,但心中却重复最多的,是爸爸在送我上县城老姨家后临走时说的一句话:“丽鑫,你在县城好好上学,过几天爸爸就来看你。”爸爸当时说这话时面带微笑,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眼神也亮亮的,仿佛世界又是充满希望的。
爸爸说完那句话后,我心里立即就又生出了无数的问题,就像春天的小树发芽,花朵开花一样。例如:过几天来看我?在哪看我?会不会给我带礼物?会不会妈妈也跟着一起来……但这些问题却一直被深深地埋在心里,从来不敢问,因为怕大人听了后会笑话我。
但是每天在校门口的等待却成了日常,我梦想有一天一走出学校门口就可以看见爸爸,到时我一定手臂张开,冲他怀里的方向以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去,搂着他的脖子,从此再也不放开。这样的“等待”风雨无阻,贯穿了我的整个小学生活。每次我的周围都是毫无意外的安静,而学校其他小朋友的周围都是意料之中的热闹,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有来接自己回家的爸爸和妈妈,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没有来接自己回家的爸爸和妈妈。
当然,毕竟小学有六年的时光,我也有过那几次偶然,但当真正一出校门口看到爸爸时,自己反倒没有预期的那么开心了,我想也许自己早已习惯等待,习惯落空,这使偶尔的“蜜糖”来的总被显得格外奢华。
如果说凡事有利有弊,我还是很感谢童年,那个倔强的小身影终被磨成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大女孩。只不过,童心除了正常的童年时期该有的“天真无邪”外,又被增添了别的东西。
我想,那些童年时期的品质,如果把它们压缩打包,可以起名叫“童心”,压缩包被保存在电脑桌面,一定会“永存”。
![](https://img.haomeiwen.com/i5005738/55f1cae2012dd056.jpg)
网友评论
我喜欢这个状态🌹🌹🌹
好久没来看小才女鑫丫头了……带着惦念的滋味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