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感谢自己当初每日要读一些书写一点字的决定,这可能是以往诸多决定中最正确的。
比如今天,一些烦乱的不愉快的情绪升起时,可以若无其事转身倒一杯普洱茶,在书桌前坐定。
面前大大的落地窗外,是漫天飞舞的雪花,如精灵般轻盈缓慢地落入凡尘,接下来,是要学朱先生一样去看看满月下的荷塘吗?
没有月色,只有雪色,在月色和雪色之间,谁是第三种绝色?
还是不要了,天寒地冻,那里早没了荷花的影子,荷塘只有几只枯叶在坐禅,风霜严寒下姿势也不是那么标准,自然不适合散步近观。
我且向旁边的书里,为自己开一朵花吧。
信手翻开林清玄的这本书,看到《随风吹笛》这个题目,好,来听听这悠扬婉转的笛声。
02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以这两句话开篇,引出笛声被风吹送,传的很远,也正因为遥远,让人不由得细细分辨,这悠扬的、穿透力极强的声音是从何而来,又由何人奏响。
寻声走向作者从小就被大人叮嘱不要进入的毛竹林,只因为相信音乐是美好的,有音乐的地方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原来,竹枝在风的指挥下正相互配合演奏出悠远、高扬的乐曲,雨水打湿了竹叶,在满天摇动中发出细细的声音,迎合着竹子的笛声,这是怎样壮观宏大的场面呀!
我曾一个人走在竹林里,惊讶于眼前这将人包裹的绿的海洋,抬头看,毛竹有十几米高,遮天蔽日的竹叶间泄下点点金光恍了眼睛。没有风,竹林静默无语,刹那间有一种隔世的孤独浮上心头,看到小路尽头朋友身影时,觉得温暖极了。
风雨中的竹林竟会奏响庞大的乐章,那声音会是怎样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波澜壮阔的感觉?这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歌。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
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回忆夏夜鸣虫、春晨雀鸟、滔天海浪,甚至是冬春之交的春雷乍响,都能让人心生喜悦的悸动。
冬日听录音带里的夏蝉歌唱,听山风吹拂,听春溪流动中山鸟长鸣,那盈耳绕梁,久久不灭的感动,让人发出欢欣的感叹。
而这些过往让人心动的时刻,都没有作者在竹林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来的强烈。原来人们多用竹做乐器,是因为没有一种植物能像竹子那样能发出清脆、绵长的声音。
很可惜,作者没有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又去时,没有风,笛声无法响起,竹子也只是竹子,再无机缘录下那场交响乐。
作者为此感叹,绘画里面的自然景色,终究是静止的,会失去很多生机,录下来的声音和现场看到听到的美丽又相差甚远,再好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自然是活的,时刻变化的。
只有走近它,抛掉未知带来的恐惧,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细心感受周遭的一切,让生命的有限、认知的狭隘在自然的无限与广博中得到疏解,才会经历如尘俗洗去般的解脱,获得内心通透的了悟和宁静。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随风吹笛,顺应规律,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珍惜万事万物的遇见,这是作者于竹林遇一场风雨的体会。
感受自然,珍惜缘份,让生命流动起来,不在思想的胡同内困于一隅,原地打转,是我今日之所见,可能他日再读又会有其他的感受,写下不同的文字,这就是又一个美妙的过程。
生活中有那么多的问题,答案在哪里?
就在你寻找的这个过程中,在每一个脚印里,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个时光的碎片里。也许你看不到它,但是你会寻找它,寻找,就是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