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几年关于心情和情感的小文章,阅读量过万的寥寥无几。很能接受,毕竟,我所表达的,都是小我和小我的角度,所以,价值有限可以理解。
直到昨天,忍不住痛惜长沙塌楼事件那五十三个逝者中三十六个孩子的离去,写了《孩子们,愿你们去的世界,是天堂》的文章,没想到短短时间,阅读量就过了万。
没什么惊喜,有的,是一点点暖,是我看到,这社会的同情同理心并没有缺少,只不过当某些信息渠道被滞塞后,这些一直存在的同情同理心无法被激发,就成了有些人吐槽的所谓这社会冷漠的理由。
记得一个父亲的评论,他说,我为什么没有看到相应的新闻?难道三十六个孩子就不值得有一点点纪念吗?
也记得一个母亲的评论,她说汶川地震虽然哀痛,但也能接受结果,因为那是不可抗的天灾。但这三十六个孩子让她泪流满面,不能释怀。
这才是一个人一个社会该有的人性,在同情同理心之下满怀悲悯。
可有一位母亲的留言,却让我不得不又提起笔,来写现在这篇文字,来说说同情同理心的概念。
我相信这位母亲对这三十六个孩子一定是心疼的,否则,她不会理会这篇文章。
但她说,她觉得这样对三十六个孩子的淡化是人性的,她的理由是她25岁失去父亲,二十几年过去,那种痛依然在!失去至亲的痛不是旁人轻飘飘的安慰可以化解的!她不愿意任何人在她面前提到,她的伤痛不需要被别人触碰!同理,真正有同理心同情心的人请不要再去触碰那些失去孩子的人的伤痛!!!
这基本就是她的原话了,连标点符号都是。
能理解吗?前半段当然能。我在四十七岁失去了四十三岁的亲弟弟,至今我都不敢触碰,也不愿意被其他人触碰。我想我这一生,这个伤口都不会愈合。
人这一生,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失去亲人的经历,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情,但这其中的同情同理心,和社会层面的同情同理心会完全一样吗?
因疾病,因意外,因衰老而逝去,每个人都不可能回避,这也是人生必然的常态,所以,面对它,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这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性。
这样的离去,大体只和亲人有关系,基本也上升不到社会的层面,给社会带来什么反思警醒和推动改变。
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病人离世了,一个老人告别了,这都是涉及到个体的情感,是社会和生活的日常,影响到的也都只是个体。
那这三十六个孩子呢?他们在同一时间离去,就应该成为三十六个母亲的私事,就应该让她们自己疗伤,就应该全社会悄无声息的不去触碰,来体现人性,体现全社会的同情心同理心?
他们为什么离去?他们为什么要自己承受这个结果?他们为什么要被淡忘和回避?我们这个社会有什么欠他们的?有什么被他们唤醒的改变的?他们的离去是不是对这个社会没有一点价值?
他们不是三十六颗石子,不是三十六株野草,不是三十六只鸡或者狗,他们是三十六个家庭三十六位母亲无法安放的余生,是代表我们未来的一部分,因为这个社会某些方面的缺失缺陷缺德,而提前夭折。
如果他们不值得被记住,不值得被怀念,那么下一次,又会有哪些孩子失去父母,哪些父母失去孩子,哪些恶行变本加厉,哪些阴暗肆意蔓延,哪些教训得到重视,哪些改变对得起他们的伤逝?
当一个社会,用共同的同情同理心去纪念哪怕难以承受之痛时,请记住,那不是非人性的撕开伤口,而是告诉所有人,这样的伤本来可以避免,这样的伤绝对应该避免,这样的伤今后不应该被允许发生!
人类历史上所有形成的精神,警醒,价值观,社会内核,前进动力,凝聚,从来不是用口号和语言就能形成和延续的,那其中,必然都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名字来充当主题。否则,哪里来的同情同理心?
就像大家都可以看到长沙塌楼死难五十三人,会有多少波动吗?但如果大家看到的是那三十六张年轻的面孔和名字,会想到什么?
我们曾经都是他们!
我们以后的孩子就是他们!
这才是一个社会该有的同情同理之心,汇聚起来,我们才能更多的期待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