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后,连山摇地动也无法撼动。
八九十年代物质匮乏,加之农村地区条件有限,衣食住行尤其简单,衣服破了补了再穿,一个月只能吃几次鱼肉,房子里也没什么电器,搭配一些简单的家具即可,出门就靠一双脚,就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大多数人节约的生活习惯,上一辈人六七十年代更艰苦的生活环境就更不用说了。
也许是早熟,也许是知道生活不易,那时候我们都不轻易花钱,也知道除了必须品采购外,没有多余的钱可花,因此,我们少买或不买新衣服,零食也吃得少(虽然很贪吃),也从来不买玩具。那刚需怎么解决呢?
衣服就不断缝补,小孩子长大了就穿大孩子不穿的旧衣服,再或者隔壁左右不要的旧衣服,就拿来互相穿,最后实在没得穿,就到街上去买一件,有可能这个“买”会推迟到过年,这大抵是小时候盼望过年的一个原因之一。
而零食主要是家里自己做,比如用麦芽糖加炒米制成的炒米糖饼,种的豌豆、黄豆晒干了炒成干果吃,冬腊月用红薯榨成汁摊成饼晒干后,再切成条状油炸后的
“勺果子”和块状的“荷叶子”,以及偶尔有炸米泡及卖红薯凉薯的卖家开船到村里来卖,为了节省,前者自己带米,再给一两块钱加工费即可;后者用家里储藏的稻谷来换,都不用怎么出钱。再或者我们自力更生,用自家种的玉米,在打谷场上在正被烧掉的废稻壳堆里炸爆米花,或者迫不及待去采摘菜地里刚成熟或还未成熟的西红柿、香瓜、黄瓜、红薯等瓜果吃,或砍田里的甘蔗吃,如果自家没有,实在嘴馋了,就去旁边的地里偷一点。这个活除了在菜地外,在别人家的枣子树、柑橘树下,我们也干过。
至于玩具,从没买过,对工业玩具没什么概念,都是就地取材DIY以作代替,对于大人们来说,买玩具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就是乱花钱。只记得那时候,远在大城市的舅舅给我带来一把带音乐而且发光闪亮玩具枪,吸引了小伙伴们都来看稀奇玩意儿,我玩了好几年,后来坏了以后还珍藏了几年才丢掉。
就是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自给自足,不需要零花钱就能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上一辈的言传身教,也让我们懂得赚钱的辛苦,不花钱或少花钱是对他们劳动最好的尊重。即便过年的时候,会得到一些压岁钱,以及暑假的时候用地笼网到鳝鱼,赚到一些零花钱,我也都涨下来,开学的时候用来买文具本子。久而久之,节约的习惯逐渐养成。
等到了初中,是该花钱的时候了,我依然节约不改。以至于家里每周给的5元钱生活费,我每天吃早餐和买一些学习用品外,偶有买些零食外,经常都会余下5毛-1元钱。
这个故事被外婆知道后,成为她常常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孙儿节约的谈资。
节约的传统就这样从初中延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进入大学以后,贫富差距一目了然:有人一个月生活费超过1千,有人在500-1000,还有人就两三百左右,很显然,我就是第三者。虽然有时候很羡慕那些富有家庭的同学,但我们上同样的课、住同样的宿舍、吃食堂同样的饭,我觉得没什么不一样,虽然他们有时候在校外大吃大喝、玩得很嗨,对此我偶有嫉妒,但最后也觉得无所谓。既然家庭条件不允许,也就没有那个命去挥霍,只有老实本分地搞好学习。
当然也有例外,那时候网络正兴起,泡网吧成为课余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聊QQ、看电视、玩游戏是上网常干的事情。上网不止偶尔上上,还流行玩通宵,称之为“包夜”。也许其他人是为了玩游戏或追剧过瘾,而我则是为了省钱,平常上网每小时2元,而包夜8个小时只要10元钱,相当于节省了6元钱。
除了泡吧,课余时间太多,还可以交女朋友,可我听说谈女朋友很花钱的,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用虚拟世界的网恋来满足渴望被爱的欲望,反正吹牛皮又不用花钱。可矛盾之处就在于既想见面交往,又担心交往后花钱厉害。还好,女孩子们仿佛像见色狼一样,一谈到见面,就不聊了,甚至直接拉黑绝交。
此外,像所有贫困家庭的学子勤工俭学一样,我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补贴日用,给家里减轻一点压力,该花钱时不至于那么窘迫。可事实是这种毫无含金量的发单兼职,不仅赚不了什么钱、锻炼不了什么能力,还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
2007年毕业后,我来到东莞上班,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可节约本性依然不改。
工厂包吃包住,虽然一个月工资不到2千,却依然可以存下90%以上,因为我不抽烟不喝酒,也没什么日常开销。节约攒钱、不乱花钱的消息不胫而走,还被女同事冠以“好男人”的标签,后来被两个女同事争抢,一个是“红旗”、一个是“彩旗”。不论真假,她们的簇拥和对我的“珍视”,让我心底暖暖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加对节约性格一以贯之。
以后的工作中,虽然工资在不断增长,可节约的习惯丝毫不动摇,食堂有免费或低价的饭吃,为什么要到外面吃呢;遇到不提供食宿的企业,吃饭和租房越便宜越好;衣服鞋子,能穿的尽量穿,直到十分陈旧或破烂为止。新衣新鞋不到没有更换的了绝不添置。在家人眼里,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人,为此,挨母亲和妹妹不少告诫和劝说。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将节约精神高悬头顶、顶礼膜拜。
随着走入社会越来越深,感叹世态炎凉,突然觉得对自己如此节约刻薄,是不是太对不起自己了,积累了近三十年牢固的节约根基开始动摇,在吃的方面开始慢慢不再纠结比预想的开支多了几块钱。此刻,一向很少关心日常琐事的父亲,也开始对我的“节约”唠叨起来:“不要舍不得花钱,该花就花,在外面上班,要打扮精神一点,多买一点衣服穿,要是钱不够花,我给钱你花。”一番话让我思来想去,觉得是该要注意形象的时候,不仅于工作、于个人大事也有所帮助。
此后,我还大放血,去过全国多个城市旅游,还疯狂到想要出国旅行,对于一个“节约狂”来说,在常人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可母亲说,“他不抽烟不喝酒,不乱花钱,这钱总有一个出口吧,他要旅游就让他去吧”,知我者还是母亲也。深受“这个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一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等流行观点的影响,让我前几年节约的成果付诸东流,令我矛盾重重,节约到底还该不该坚持?到底该如何节约?
也许是头脑发热,三年时间先后看遍了国内十几个城市后,回过头再去看才发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后亦不过如此”,天下的风景有千万,根本无法用脚丈量完,却都能被无形宽广的心胸所容纳。这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对欲望的克制,消费和节约此消彼长、互相克制。
短暂的放松后,就像弹簧弹起来后又慢慢恢复原状一样,有了家庭、孩子以后,多了几许责任和压力,我又几乎回到节约的原始状态,除了吃住刚需外,其他不该消费的,尽量少消费、不消费,克制自我、成全理想家庭。这对于剁手族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也不敢想象在这样一个物质充沛、花花世界的时代,还有人停留在上世纪艰苦朴素的状态。
的确,网络消费时代的来临,让人们购物消费更便捷,却是对坚守节约精神的一大考验。而对于我这样一个“顽固分子”却不值一提。
因为顽固地节约,即便千禧年之初就有了网络购物,但直到十年后的2014年我才开始网购,除了求便宜、求方便偶尔买几次外,其他时间很少购买。本来在实体商店时代,我都不怎么消费,不求很高的生活品质,换成网络渠道,习惯也不会变化,虽然网络商店上丰富多样的商品很是诱惑人,但我仍然坚持不将钱花在这些非必需品上,清心寡欲、追求简单生活。
简单是率性而为,也是顺其自然,不雕饰生活、也不被生活的各类物品所雕饰。因此,就会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与节约精神是相向而行的。正因为节约、率性、任性,再次被母亲念叨。
一次回老家时,被母亲发现我的短裤破洞了还在穿,我解释道:“穿在里面,又看不到。”母亲回答道:“你跟你爸爸说法一模一样。”猛然发现,原来节约不仅是由环境养成的习惯,似乎也是一种遗传。难道不止长相、性格可以遗传,连节约精神也可以遗传吗?
我们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的环境已经比较艰苦,那父亲他们一辈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条件就更加艰苦,吃不饱穿不暖都是家常便饭,不艰苦朴素、不节约,就不足以生存下来。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勤劳朴实的农民,无论是种地、还是外出做工,他都兢兢业业,为这个家任劳任怨。除了环境影响外,也许是珍惜自己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父亲也是一个“节约狂”。
父亲的生活简单很少开销,衣服不穿上几年足够烂旧,是不会扔。隔壁左右有合适的旧衣服,也拿过来穿。有的衣服旧了,如果不经同意被母亲扔掉,必然会遭父亲一顿责怪。有抽烟喝酒,但控制有度不会过度开销。严于律己,更严于身边人,父亲也常常监管着母亲家庭生活的开销,也时常闹出一些矛盾来。父亲负责家庭的一些采购,为了节约常常都买一些便宜低价的产品,导致事后出现问题,维修更换得不偿失。如今,虽然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好转,但我们的一些不良购物使用和用水用电习惯,也常常被他唠叨说我们浪费,一言一行都以节约的准则随时随地加以量之。
自己保持节约本色,却还劝我在生活上不要太节约,殊不知龙生龙、凤生凤,遗传下来的节约特质很难变动,正如一个人天生的性格一般。
物尽其用、物质匮乏时代早已过去,但我和父亲一样,节约的习惯却始终没变,正如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一样。但在如今新风貌、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节约和富足之间找到一种舒服、适度的消费习惯,让生活既不失饱满、又富有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