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驻足的时光
高效人生的底层逻辑是认知性

高效人生的底层逻辑是认知性

作者: 3c9053b8df77 | 来源:发表于2018-02-09 17:08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一直忙于一个手头工作,所以很多日常节奏性的东西都被搁置了。比如说以前坚持每天跑步,坚持每天在得到深度学习,坚持两周看本书,坚持每周看一部电影等。

    纵然,这个所谓的手头工作成了一个背锅侠。但是,依然凸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能够合理的分配时间与任务,从而多线开展工作,也就是并联式的人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一个问题。

    同时开展多项工作,并不意味着不专注,只是需要分清主次与合理分配精力。以往,提到工作安排,大家首要想到的就是时间安排。其实,更深层次分析的话,归根结底是精力的安排。因为时间只是一个客观衡量的维度,在时间承载之上的,是人的精力。

    时间与精力并不一定成正比,有时候或许是正态分布,有时候或许是幂律分布。毕竟,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效率值,同样也就意味着精力的分配会不同。

    关于精力分配或者说时间分配的相关书籍与专著,市面上俯拾皆是,此刻我也给不出更加详实的理论分析与方法注解。但是依然想从自身出发,通过上个月紧张的工作安排,复盘一下自己在工作任务布置上的精力分配。

    首先需要注意的,其实应该是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理性分析。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理性。因为每个人面对每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会有个人偏好,这样的话就会人为的将精力不以工作任务的轻重为标准分配,反而会以个人的感情好恶为参考,从而进行精力分配。

    这样的最大弊端,有可能是喜欢的事情效率很快,而不喜欢的事情则会陷入拖延症之中。甚至,更大的一个潜在危险,可能会有意识地忽略掉某些事情,进而直接在自己的工作清单中屏蔽掉。

    比如我在忙年会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将很多事情往后放,于是很容易就形成了积累。以至于本以为没忙完年会后会有一段时间的空闲期,却不成想,这一段时间依然是比较忙乱。而其根本原因,就是上一个阶段忙碌主要工作的时候,忽略和积累了很多本可以顺手解决的日常工作。

    其次,要分清专注与沉溺的区别。

    工作,当然应该专注,因为只有专注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效率与成果。但是,专注不等于沉溺,尽管二者在表象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本质是截然不同的。

    专注,是集中精力,目的是为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所以,专注并不排除接受其他的工作任务,而且专注是可以随着工作任务的转换而转换的。但是沉溺,则更为感性化一些。一旦陷入沉溺的状态,则极有可能是无法自如地切换于不同的工作任务之间。

    甚至,还应该注意避免的是,用一种假性沉溺来充当冠冕堂皇的逃避。诚如那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这是大忌,但这又是最易发生的。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工作方法都只是术,真正的道是内心深处对工作本身的认知。

    管理的本质就是对认知的管理,未来竞争的核心也是认知升级上的竞争。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一个人可以走多远。同样,对一个工作任务的认知与理解,也将决定了这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度。

    你永远不可能对一个讨厌的人做到亲昵无间,你也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所以,任何方法都有可能通过大量的练习不断习得,但是认知升级则需要付出强大的心力才有可能达到。毕竟,既然是认知升级,就意味着有很多是违背过往的常识甚至是需要颠覆自己以往的观念。

    所有效率的提升,都有一个底层逻辑,在方法论之下还有更为基础的理念,那就是内心深处的认同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才会有文化殖民、文化同化的说法。其本质,也是为了在思想上取得认同感,从而在方法和形式上就会事半功倍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不确定自己做对了什么。但是,我们要时刻明确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失败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从概率上来讲,成功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情,反而失败是一个极大概率的事情。然而,人们往往喜欢无端的吹嘘和放大成功这个小概率事件,对大概率事件的失败却视若罔闻。

    这就如同那个段子说的:一个地主员外为了彰显自己是个大善人,发誓方圆五公里之内不能见到穷人。结果一转身就看见了一个乞丐,于是赶紧用双手捂住眼睛,叫下人马上将这个乞丐拖出五公里以外。口中还念念有词,“我怎么忍心看见这么穷苦的人,赶紧给我把他拉走”。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效人生的底层逻辑是认知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cq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