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作者: Silencewhispere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11:18 被阅读0次

    高中在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看到这样一个句子: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当时看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五年之后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当真正接触了艺术才知道文学家首先是一个艺术家,艺术是关乎人如何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而文学家是用语言描述这个世界,他们写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感受力和洞察力。

    上帝是人的完美,艺术是人对自身残缺的温柔试探,人活在世上总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可是现在上帝死了,碎片化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就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说:现代人营养丰富,衣着讲究,性欲满足,但却没有自我 。我们尽管可以留恋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穿行在灯红酒绿的歌舞厅,徜徉在网络直播的声色里,可还是无法填满我们空虚寂寞的心,于是只好不断重复,虽然看起来过的很充实,个个光鲜亮丽,却始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在心底怎么也驱不散。我们也许可以找朋友,恋人,父亲母亲去诉说,去寻求理解,可是好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自己走不出去,别人走不进来。我们就像一生发动三十场战争的奥雷里亚洛上校,怎么也进不去城堡的K,或许还像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利,人生何尝不是一次荒诞不经的旅行,成长,叛离,寻找,求索,失去不过是一次次恒常往复的失落。我常常看哪些四五岁的小孩子,他们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的眼中是对这个世界最深的爱,可是一旦长大这样的创造力便被充斥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剥夺最后变得和我们一样,每个人何其相似,人生不过是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哀。

    我真的很喜欢张爱玲,她在17岁的年龄就洞察了人生的本质,这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在我看来这是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我们无法逃避少年的无知,青年的悲伤,壮年的忙碌,老年的孤独,一生的疾病困惑以及对死的畏惧。每个人都像渺小的蚂蚁在这人世间苦苦挣扎,所得也皆是虚无。

    很喜欢三毛的一句话: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三毛是一个内心极为丰富的人,她有旺盛的创造力,只有这样的人才真正的会爱,就像她爱荷西,那一个人有她爱的这样深沉,实际上她最后选择死并不是不爱了,还是对这世界爱的太深了,流逝的时光不过是一瞬,一瞬便已是永恒,只有永远的融进这永恒里才有她爱的一切,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艺术的本质始终在于它使存在完成,它产生完美和充实。如果你从城市走出来,到了一片森林,你只是站着,你感觉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了,你听见,竹间清脆的水声,清晨鸟儿的低鸣,花儿吐芽的轻响,万物的声响此起彼落,在无声无息中延续着你的生命。滴溜溜的水流进了你的心底,你干涸的心湿润了,你只想笑,放声的笑,可是你知道任何一点的声响都会破坏这里的氛围,于是你真的想对每一朵花,每一颗树微笑,你想告诉他们我爱你。你的心已融进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溪边的落叶,突兀的青石,水底捕食的小鱼,你是他们的一部分了,再到更广阔的世界,太阳从东边升起,鸟儿飞过树梢,水缓缓升起变成天上洁白的流云,变换着模样,西沉大海。你不再是你了,你是这伟大自然的一部分,你心中所有的不安,孤独,焦虑都一股脑的消失不见了,代之爱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爱,你发觉你真的好爱这世界。这就是手中握无限,刹那即永恒。

    所有的艺术都是关乎爱的,内在匮乏的人是不可能感受得到艺术的博大的,这爱通过艺术,通过性,通过自然才能真正解脱了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但是只要活着,只要在人群中,我们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一切艺术都是伟大的,是仅次于上帝的,像信仰上帝一样聆听他们,融入他们,就能融入永恒,获得自由。

    在人生的终点,死是真正的自由,完全解脱了自身的局限,以完整的姿态融入自然宇宙之中,从此生便与之同生,死便与之同死,没有不安,畏惧,幻想,只有存在的永恒与博大。

    编辑于 11:13・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fg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