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作为用于字词的意义和用途的工具,在这一方面拥有最高权威。想要依照独立的研究成果,继而编纂字典,就需要阅读非常多的书籍,编辑者将该字词值得注意的用法加以记录,同时收集了字义以及前后文,再进行分类汇总。
因此,要对一个字词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编辑者需要收集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人物单次实际运用这个字词的例子,而不是由编辑者主观进行定义,必须依照材料。
于此同时,字典的编纂也收到可得史料的影响,因此编写字典的目的也并非发表权威性的言论,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意义,而是尽可能对于公认的概念做出详尽而有效的记载。因此我们可以参照字典所记载的某个字词过去的意义,加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但不应该受它的约束。因为新的形式,新的经验,新的发明,新的感官,都在不断更新字词新的要求,而字典并不是动态变化的。
所有字词在前后文情境下会产生非常不同的表达,因此言辞的前后文,以及字典所记述的前后文不一定完全一致。并且相反,我们可以脱离文字的前后文,从具体社会生活中前后文,即情境来理解字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不擅长对字词进行定义,而运用起来却毫无障碍。
人们在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言辞都并非来源于字典,而是因为听到或者看到某些字词,而与之相对的实际情况紧接着发生了,我们便将该字词与这样的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因此通过实际生活察觉现象,来作为文字前后文的替代,我们也了解了字词所包含的意义,并且可能与字典的定义有偏差甚至南辕北辙。假如我们期待字典的定义,可以完全帮助我们把生活的方方面面解释清楚,那么就会大错特错。
本章在讨论字词时,通过外向意义和内向意义来区分字词所表达的意思。外向意义特指实际,客观存在,可被证实的事物,当然我们没有办法次次都证明或者把那个事物指给彼此看,当我们用别的字词来解释,表达的就是它的内向意义,即它在我们彼此脑海中所引起的一切。
当然一句话通常意义上,既有外向意义,也有内向意义,但是二者之一缺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缺乏内向意义时,会极大增加我们沟通的成本,或者我们根本就听不懂,而缺乏外向意义时,对应的事物没法被证实或者指出,我们又会变得不相信或者因为各自的预期而开始争执。倘若一句话有一定的外向意义,争论可以通过证明的方式结束,从而双方达成一致,倘若一句话只有内向意义而缺乏外向意义,人们会争论不休。
凡是思考过字义变化的情况的读者,都会想到目前被称之为一字一意的通识存在一定问题,实际的字义是在不断流动的。为了补救这个问题,并且维持一字一意,我们就需要彼此就每个字词达成协定,并且在所有情境下派遣监督人员,建立纠错机制,实在是没有必要,我们会发现一字一意的彻底实现实在是困难重重,因此产生了一个构成现代语言思潮的和基本理论,即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一致,至少在时间维度上,外向意义所指代的事物,正在悄然发生细微的变化。
因此,基于这一点,解释字义,必须要以前后文为基础,否则当我们错误表达某个字词,了解我们的人却可以做出正确的反馈,这个现象就难以解释了。与之相反,为了抵抗他人断章取义的操纵手法或者移花接木某些概念,我们必须将没有一个字能在两次不同用法中有同样的意义牢记在心,自动养成考察前后文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
强调前后文对于字词解释的作用也不等于就要将字典抛开。因为字词本身也是其他字词前后文的一部分,一个字词不但可以影响句子,段落,甚至解释我们整段的谈话和全篇文章。
对于解释字义,字典上的定义是无价的指南,世界上没有一个字只有一种正确的意义,但应用于一个类似的情形,它却可以有一个正确的意义,而这些类似的情况在字典中被分类汇总,构成一个字义区间,来减少我们检索的难度,从而帮助我们去考察它的前后文,和尝试找出它的外向意义,以确认它在区间内,占据了哪一个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