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兰切斯特第一法则为:第一法则,远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即E=mv。第一法则的本质是动量定理,描述的是恒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第一法则适用于士兵之间完全没有协同作战的情况,比如双方均采用远距离直线式作战。
首先来解释第一法则: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A队和B队远距离作战时,优势兵力A队的剩余人数vΔ为:
其中,m表示武器性能,v表示人数。
运用此法则的关键是完全没有协同作用,所有敌对士兵都是1对1作战,而数量多的一组的其他士兵并未真正参加战斗,即多出的士兵对敌方的士兵无杀伤。而当己方的士兵被杀死后,多余的士兵才开始参加战斗,形成新的1对1状态。
第一法则如下图1所示:
图1 兰切斯特第一法则对战示意图
第一法则描述的是双方逐次投入兵力,当有伤亡的士兵时,派上新的士兵顶替死亡士兵的位置,可以看作为输出火力保持恒定。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来说,兰切斯特法则是保持输出恒定的系统,即是一个负反馈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兰切斯特第一法则系统框图
A队和B队逐次投入兵力,每次补充的兵力等于自己的伤亡人数,保证参战的兵力数量恒定,从而战斗力保持恒定。对于A队来说,A队每次投入的兵力An等于B队杀死人数E,从而保证A队的战斗人数Xn+1恒定,是一个稳定的负反馈系统。
远距离作战时,军队经常平行的排开,即2个军队形成2条平行线,而由于距离较远,射击具有盲目性,士兵不能将枪瞄准到对方的士兵,只是向前方射击,形成1对1的状态。而当身边的士兵阵亡时,旁边的士兵会补充过来,或者对方的士兵根据前方的枪响,寻找下一个射击的目标。这样,每次的战斗都是线性状态的,和第二法则的平方状态不同,这两个法则的本质区别就是第一法则完全没有协同作用,都是1对1的单兵作战;而第二法则具有最大的协同作用,每一个士兵都能找到瞄准的目标,尽量保证每一枪都是有效杀伤的。
在战争开始之前,红队和蓝队士兵均排布成2条直线,双方向前方射击,假设两队的命中率相同(如图3所示)。
图3 第一法则战前兵力情况1
经过几轮的战斗,红方和蓝方的伤亡数量相同,因为红方的初始兵力较多,所以红方最后获得胜利(如图4所示)。
图4 第一法则战后兵力情况1
日本兵法家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写道“无论何时,尽量设法使敌人排成直线,就象一条带鱼,之后将其各个击破,不给他们重整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一个敌人,两个敌人,还是二十个敌人,击败他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五轮书》所阐释的道理就是面对多人攻击时,要防止对方多人形成协同效应,要让对方排成带鱼状,然后各个击破。这和兰切斯特第一法则所阐释的道理是一样的。白刃战也较接近于第一法则。
如A和B两队进行远距离作战,则可使用兰切斯特第一法则进行分析。A队的战斗力为EA=mAvA,B队的战斗力为EB=mBvB。两队进行战斗,A队人数比B队人数多,最后剩余的战斗力ΔE= mAvA- mBvB=mAΔv将这个公式称为第一法则战斗公式。而最后可以求出A队剩余的人数约为:
假如A队有9名士兵,B队有6名士兵,B队的武器能力是A队的3倍,双方每人中3颗子弹便死亡,双方都是以尽可能多的消灭敌人为目的。
当A队与B队进行远距离作战,即线性作战时,两队各出6名队员进行1对1对抗,当有队友牺牲后,剩余的队员再依次补上(如图5所示)。
图5 第一法则战前兵力情况2
第一次交火后,A队的6名队员打出6发子弹,B队的6名队员每人中1发子弹,剩2/3生命;B队的队员每人打出3发子弹,A队的6人阵亡(如图6所示)。
图6 第一法则战中兵力情况
第二轮A队出剩余3人,B队出3人进行1对1作战。A队的3名队员每人打出1发子弹,B队的3人每人又多中1发子弹,这三人每人中2发子弹,剩1/3生命。B队队员每人打出3发子弹,打死A队剩余3名队员(如图7所示)。
图7 第一法则战前兵力情况2
最后B队6人中,有3人剩2/3战斗生命,有3人剩1/3战斗生命。相当于B队剩余3×2/3+3×1/3=3人的生命。如果这6人再与武器性能相同的3人战斗,最后双方全军覆灭。即B队剩余相当于3人的战斗力。
利用兰切斯特第一法则求B队的剩余人数为
利用兰切斯特法则计算出的剩余人数与现实的推算完全相同。证明兰切斯特第一法则在计算远距离作战时,结果是正确的。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全书结构
使用物理学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让它们从艺术变为科学!
可量化研究网站:www.kelianghua.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