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说“没有绝对真理”

作者: 元学_陈一元 | 来源:发表于2017-11-10 06:28 被阅读64次

    侄儿问:“没有绝对真理,没有上帝,也不会有天国的降临,有的只是人对世界认识不断地无止境的进步,对自身处境不断地无止境的改善。”伯父,这就是您的座右铭吧?

    荷花

    伯父答:是的,这是当代经济学家顾准,生前留下的一段话,十分精彩。有朋友写成书法送给我,我把她装入镜框,悬挂在书房,作为座右铭。

    顾准在晚年反思中,说他自己过去的革命理想主义,回到了经验主义。他这样说,是不是否定了理想主义?不是的。他说:“理想主义虽然不是科学,它的出现,它起作用,却是科学的。”由此,我理解,“理想主义”属哲学范畴,他讲“没有绝对真理”这段话,是指世俗性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否定形而上的精神生活。所以,“绝对真理”、“上帝”、“天国”等,只在彼岸,不在此岸。他说的“天国”,是指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形而上的精神,可以追求。

    顾准提出世俗生活中“没有绝对真理”这一观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能从根子上铲除左祸的锐利之思想武器。当年庐山会议上,把彭德怀、张闻天等人打成反党集团后,全国开展了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大家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只能歌颂,不好批评。在当时语境下,“三面红旗”代表社会主义,谁反对就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资本主义是要被消灭的。这种血的教训真的太多了!顾准关于“没有绝对真理”的思想,可视为历史经验的总结!

    把形而上和形而下两方面弄清楚后,怎么把这两方面联结好,就要看个人自己的努力了。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在诗中讲的“道”,和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是一回事;甚至和孔子讲的“仁”也是一回事,都是指人的完美品格。陶渊明一生三次从政,时间都不长。他发现官场腐败、很黑暗,不愿与贪官污吏为伍。所以,决定辞官回乡种田。他这样做,连他老婆、儿子都不理解,他内心也曾发生过激烈争斗。是宁可过贫困生活,也要守住自己的品德呢?还是为了衣食之安,而在官场上做贪官污吏?陶渊明与王阳明一样,也以孔子为榜样,要求自己很高、很严。他说,经过思想矛盾交战,最终还是服从自己信仰的“道”。“无戚颜”,是说没有一点悲哀痛苦的表情。因为道胜了,心定了,所以无论什么困难来到目前,都能持有乐观、喜悦的情态。

    “致良知”,不是一句言谈,不是一种理论,而是真切的道德实践功夫。王阳明反复强调,致良知的关键是“意诚”,说这是他的立言宗旨。他的意思是说,做人要忠诚,意念端正,这是“致良知”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会做到知行合一,才会把处理人际关系作为修行的场所,然后才会有光明和乐观的心态相伴而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致良知”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祖宗的传家宝,是修身养性的灵丹妙药!谁珍藏她,学习她,运用她,谁就会得到幸福和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顾准说“没有绝对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pv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