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数月之前我有幸读过,不过当时被曹文轩先生的序迷的七荤八素,以至于竟忽略了小说本身。
今日偶然看了它的电影版《生死朗读》,与读实体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因此想写些什么。可我却发现我用文字表达不出我心中的那种感觉,惊觉我是否遗弃文字过久了?
我向来主张并一直践行笔随心动,有感而发。但我这段时间写的东西自由散漫的有些过火,我好像对高三时候文章华而不实矫枉过正了。那今天我就试着把它写好吧!
朗读,我认为它是一件庄严,神圣,有仪式感的事情。它与学生时代集市一般的早自习是两回事。我心中的朗读是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朗读者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出来。当一篇文章让人自发朗读出来时,那证明那人对它是极爱的。
当朗读遇见情欲,似乎少了一分神圣庄严,也少了一分淫秽邪念,多了几分奇特和有趣。十五岁的少年与不惑之年的女士在那个荼靡花开的盛夏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每一次,汉娜都要米夏为他朗读,之后再行鱼水之欢。米夏的朗读就像是为他们的交合掀开了序幕,这样的流程使得恩爱之事也变得有些许仪式感,以朗读为前奏或许是他们对待这份爱情的一种认真的态度。
爱情来的太过突然和炙热,年轻的米夏与迷人的汉娜终究还是错过了。那份融合了朗读的甜蜜是他们今生永远无法忘却的回忆。殊不知,再相见,流年不语,人事全非。
他,是法律系的高材生,在教授的带领下旁观了一场关于纳粹的审判;她,面容枯槁,静默的坐在那场审判的被告席上。
在法庭上,她太过单纯太过诚实,坦然一切罪行,并且多次在法官宣判的时候直言不讳的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惹怒了法官,也惹怒了其他不断狡辩想要脱罪的被告们。在一份关键报告的签字者是谁的问题上,众被告齐齐指向了她,法官要求对比字迹,她却因为自尊心(不承认自己是文盲,不会读写)担下了一切罪名,被判无期徒刑。米夏回想起过往诸事,在汉娜迟迟不落笔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她是文盲这个事实。
米夏想要为她证明减刑,却顾忌他们之间身份的悬殊以及自己对纳粹的反感,始终不肯迈出那一步。之后米夏结婚离婚,始终没有找到能代替汉娜的那个人。在汉娜入狱第八年,他开始朗读他曾为她朗读的书籍,并录成磁带寄给她。我想这是出于深爱;汉娜收到磁带,短暂的震惊之后,幸福感弥漫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我想这也是出于深爱。汉娜开始借书自学读写,渐渐的开始给米夏写信,米夏心中始终有着芥蒂,一封不回,只是不断的录音。
我想米夏的芥蒂有很多,一是汉娜纳粹卫兵的身份破坏了那份难忘的初恋的美好;二是汉娜在集中营每次在送走(意味着送死)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把她带到自己的房间让她朗读,这使得朗读带有了一丝罪恶,破坏了朗读的神圣和干净。三是除却纳粹米夏长大后不再冲动时会选择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女人为伴侣吗?
因为这种种芥蒂,所以米夏给汉娜寄朗读录音磁带这个情节让我泪流满面,我知道我介意,我无法释怀但是我还爱着,而汉娜也因着这份爱在监狱非常顽强和坚韧。出狱之前,汉娜和米夏见了一面,汉娜握住他的手,像当年那样说,孩子,米夏却不自然的放开了她的手,冷漠的告诉她,出狱后她的工作和房子他都找好了,他下星期来接她出狱。
汉娜心灰意冷,她知道他还爱着却不能接受她了,她知道她老了不再年轻只会成为他的负担,学会读写之后她也意识到了她当年在集中营的罪过,所以她在出狱那天选择了“不告而别”。米夏知道后痛苦的不能自已,他去找了当年的直接受害者完成了汉娜的遗愿,用她的遗产捐献了犹太的一个朗读组织。然后他终于来到了汉娜的墓前向女儿讲述他十五岁的那个难忘的盛夏……
看完我有好多疑问,汉娜是不是非死不可?她还有别的结局吗?这是米夏的懦弱和不肯谅解造成的还是她是纳粹这个事实在这么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够让她有一个幸福的归宿呢?
这让我想起了《苏菲的抉择》,苏菲的父亲是支持纳粹的波兰语言学教授却单单因为国籍被纳粹残杀,苏菲因像德国人的外貌和一口流利的德语有了色诱将军的机会,只为救下爱子一命,结果最后丈夫父亲一双子女无一幸免。电影最后苏菲也是自杀了。
苏菲错了吗?汉娜错了吗?她们的确有错但是罪不至死。就像汉娜耿直的问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纳粹时期,卫兵只是她的工作,在教堂着火的时候不放人出去只是为了不使秩序混乱,在那样的时期,底层纳粹不过是错误思想的被动植入者,怎能要求一个文盲在一个错误领袖的思想指导下有自己独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吗?如此看来这一切似乎情有可原,但是错误铸成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现在猜想作家和编剧给这样的“尴尬者”必死的结局是不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而是要严谨的理性的看待那个惨无人道的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人或事呢?
我突然发现外国人好会拍纳粹和犹太人的电影,每部优秀的犹太电影都能拍出不一样的效果。《美丽人生》中父爱的伟大,乐观的力量;《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美好,善良的选择;《苏菲的抉择》中女性的坚强勇敢,迫于生存无可奈何;《生死朗读》中爱情与朗读的化合,因纳粹浇灌成悲凉的花朵……
那么中国是不是也可以拍一部抗日战争时期不止反应日本的惨绝人寰和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的电影呢?我尊重敬畏战争年代的历史,也期待着艺术的多维度展现和未知的精彩。
![](https://img.haomeiwen.com/i8660613/0e7d49c39a291e1e.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