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929003/2ce0e5679ba22026.jpg)
人从生来就伴随着学习,当我们在咿呀学语之时,5岁的葛韵霖就登上了《最强大脑》,完成了令人发指的心算;当我们在没日没夜的备战高考之时,14岁的何碧玉却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清华;当我们面对大学的期末考试一筹莫展之时;同龄的房成却是多门课程满分…
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凭什么他们那么优秀?我怎么从小学就成绩平平,我怎么付出了比别人多的时间却学的没有别人好,是我没有天赋吗?是我傻吗?知道我看了《学习之道》后才如梦初醒,其实我们只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作者乔希·维茨金非常厉害,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他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可以说是象棋和太极拳届的顶尖高手了。虽然他是一个象棋和太极拳大师,但在这本书中他没有讲怎么下象棋,更没有讲怎么打太极拳,而是讲了如何从会下象棋到象棋顶尖高手,如何从一个太极拳门外汉到夺得世界冠军。由此揭露了顶尖高手的养成的秘密。在我看来,成为顶尖高手的人无非是做好了这5点。
1.熟知底层逻辑
![](https://img.haomeiwen.com/i5929003/0f63c7d8ae2d372d.jpg)
由于乔希从小就在小公园下棋,他的启蒙老师是一些酒鬼、无家可归的天才、赌徒、吸毒者、另类艺术家等,可以说是野路子出身,但在公园里却已是战无不胜。直到有一天被国际象棋大师布鲁斯发现,并决定教他下象棋时,才算是真正踏上象棋的学习之旅。
但只要一谈到象棋,乔希就会坚守自己的想法,拒绝接受任何正规的指导。他一直坚持着自己在公园里学来的一些坏习惯,后来两人进行了比赛,乔希惨败,之后才乖乖接受学院派的指导。此后乔希将学院派和自己的野路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棋场上所向披靡。
老师在教授一门课程时,最先讲的是定义,或者概念,而不是一上来就讲解题方法,为什么要怎么做?定义,概念可以说是用最准确的语言对该课程进行的描述,也可以说是这门课程的底层逻辑,理解了定义和概念就是理解了这门课的底层逻辑,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是基于底层逻辑之上。
罗振宇曾经说过:看一个人对于一门学科掌握的好与不好,就是看他能否给这门学科下一个很好的定义。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擅长一个领域,那他一定熟知这个领域的底层逻辑。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小时候做数学应用题,做过的题换一个数字有的人就不会了;学PS的时候,虽然对很多工具都很了解,但还是做不出作品;炒股的时候,听了各种各样大师的理论方法,但还是在股市赔个精光…这些人往往过于注重工具和技巧以至于忘了本质。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于底层逻辑的掌握与理解,不要过分痴迷于所谓的速成技巧,还是应该回归底层逻辑,以免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2.做一个“学习理论者”而不是“整体理论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5929003/de9d5dc6776af63f.jpg)
乔希在书中提到了两个理论:“学习理论者”和“整体理论者”。
这两个理论是关于学习的两种状态:
前者表现为“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后者则表现为“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 无法改变的能力
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
当面对困境时,“整体理论者”和“学习理论者”所表现出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会认为:“这件事太难了,我不适合做这件事”;后者会认为:“这次没做好,下次我得更努力才行。”
学习之路绝非一帆风顺,罗永浩在他的演讲就曾谈到他入职新东方的经历: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英语和老师,现在要他去做英语老师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但迫于生活压力,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进行了魔鬼式的闭关学习。后来由于自己紧张,两次试讲都失利了,还被老板指责说:“你这辈子都讲不好课。”后来他却成了新东方最牛的英语讲师。反观那些经常以“自己不适合”为由,经常跳槽的人,早已被甩出了十万八千里。
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学习理论者”而不是“整体理论者”。
3.正确处理外界干扰
![](https://img.haomeiwen.com/i5929003/d2ae177f937dc600.jpg)
有一次乔希在印度参加比赛时,正值决赛,两人胶着之际,突然发生了地震,在所有人都慌忙逃命之时,他不仅没有慌张,还在地震中找到了获胜的灵感,在地震结束后,回到赛场拿下了这场比赛。由此引出了“软区域”这个概念,即对于干扰的处理态度。
当你正在专心做手头上的事,可能是一段音乐、一份文件,或者是在开车,接着发生了一件事。比如你的爱人回家了,你的小宝宝醒了并开始哭闹,你的老板打电话对你提出了不合情理的要求,或者一辆卡车在你面前爆炸了。你的专注状态的本质会决定你的第一阶段的反应:如果你很紧张,用手捂着耳朵,整个身体紧绷起来,想阻止自己分心,这样你就进入了一个“硬区域”,即,要求有一个合作的空间让你正常工作。你就像一段干树枝,非常脆,随时都会在压力下爆裂。
而你要做的就是,静静地、高度专注,看起来很放松,脸上的表情很沉稳,但精神世界却是激流暗涌。你平静接受眼前的事,将生命中每一圈涟漪都融入自己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个“软区域”弹性十足,就像柔韧的草叶,在劲风中左右摇摆,以顽强的生命力幸存下来。
古印度的一则寓言也能帮你认识到“软区域”的重要性,它讲的是,有个人想步行穿过大陆,但当时地球上布满了荆棘。他有两个选择:一是铺一条路,征服大自然;二是做一双草鞋。做草鞋是他内心的解决方案。像“软区域”一样,它不是将成功建立在一个“服从于他”的世界或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之上,而是建立于才智的准备与坚韧的意志力之上。
4.不断和高手交流
![](https://img.haomeiwen.com/i5929003/52d689033e7f39c8.jpg)
有道是“求其上者的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下棋的人如果只跟臭棋篓子下,那他最多也就是个臭棋篓子;练武的人如果只跟比自己弱的对手切磋,那他永远成不了高手。而乔希在10年的象棋生涯中,总共接受过4位象棋大师的指导,以及与无数象棋高手交流;在他学习太极拳夺冠前,除了他的启蒙老师陈威廉的指导外,还有诸多高手陪同训练。可以说如果没有受到这些高人指点,乔希或许能成为一个街头象棋小霸王,太极拳高手,但却成为不了大师。
每个阶段都获得了比自身水平高或者是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指点与切磋,使得他还没有适应当时的舒适区,就面临了下一场挑战,根本没时间停留,不进则退。高手,是不断激励自己向前最有力的核武器。
身边没有高手怎么办?那就多读书,读大师的书本身也是一种对话,吴军就能在《见识》中多次提到他在读名人传记时如何对话名人并从中悟出使自己思想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现在是知识付费时代,那些高手会开课,建设群。交点学费,吸取高手的经验,加以内化,只有当自身具有一定价值后,人家才愿意跟你交流,否则就算交了学费,进了大佬群,加了好友,一样是说不上话,毕竟交流是一个相互提供价值的过程,不适单方面输出价值的过程。
5.将刻意化为下意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5929003/70d696c817ef60f3.jpg)
“在一场专业演出中,伟大的钢琴家或小提琴家不会考虑单个乐符,而是完美地将其全部演绎出来。事实上,在演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时如果只想着某个C调的话,可能会出状况,因为整个乐感可能就没了。
无论是钢琴家,小提琴家,他们在演奏或比赛过程中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思考,大多是出于下意识的反应,这就像是当一个人要打你,出于本能,你会下意识的选择躲避或者格挡。下意识的反应速度要远高于刻意反应的速度。
而达到将刻意化为下意识则需要大量的刻意训练,达芬奇日复一日地画鸡蛋,打下了绘画扎实的基本功,终成一代大师;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苦练30年,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飞鱼”菲尔普斯,每天训练8小时,全年无休,练了5,,6年,夺得奥运会八金奇迹…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已经把深奥的原理内化了,再加上大量练习,因此才能达到电光火石之间做出令人惊讶的决定。如果我们面对挑战的时候不再需要思前想后,说明这些知识就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头脑。接着我们能向前再次飞跃,用我们所知的一切继续向前一两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