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说一说文学鉴赏中的偏爱现象

说一说文学鉴赏中的偏爱现象

作者: 053901014933 | 来源:发表于2023-09-26 17:35 被阅读0次

    说一说文学鉴赏中的偏爱现象

    文/左月

            前些日子,老爸读了我写的《小人物眼中的大世界》,叹赏不已。他不仅自己反复读,还向诗友们推荐。他说,评论属于再创作。这观点我接受。但老爸还说我这篇评论比他写的评晴雯的文章好,这点就有失公允了。

            事实上,《读晴雯》(赏析董文海先生咏红人物50首之一)根据原著详解全诗,又简析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在细读《石头记》有关文字的基础上,字斟句酌,下了很大工夫,对人物的评价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我们知道,王夫人从来没有管过家,治过家,她既没有贾母的英明,又没有凤姐的精明,又没有探春的聪明……”,这句对王夫人的评断,是很符合事实的。

            在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中,读者与观众,因世界观、审美观的差异,对同一作品的评价,是不会完全一致的。

            当年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我和老伴都喜欢。看了电视剧以后,我很长时间里学石光荣叫褚琴,称老伴为“丫头”。大家都知道,在剧中,石光荣比褚琴大18岁,而在生活中,我只比老伴大两岁。但老伴乐于接受这个爱称,她和我一样也被石褚二人的爱情所深深感染了。

            当石光荣突发心脏病以后,褚琴在病房里,面对昏迷的石光荣,含泪哭骂:“石光荣,你这个逃兵!”那一刻,我们无不动容。而当石光荣终于醒来,我们夫妻与禇琴一样喜极而泣。

            但比我们小几岁的一位同行,却不喜欢这部电视剧,他评价说,这演的都是些什么呀,大喊大叫的,爱情是这个样子的吗?

          电视剧《闯关东》,40后老爸喜欢,60后的我和老伴喜欢,80后的儿子也喜欢;但岳母不喜欢,拒绝看这部剧,她一看到剧中人物穿得破破烂烂逃荒的情景,就会想到自己当年受穷挨饿的经历,心里受不了,这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审美差异。

            对于同类题材的电视剧《走西口》,儿子评价不如《闯关东》,说细节处理上不行。我也有同感,不知其他观众有什么看法。

            列夫•托尔斯泰是举世公认的伟大作家,但我完成任务一样把四大本《战争与和平》啃下来,脑子里却一团浑沌,绝对没有读《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之后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对梭罗的《瓦尔登湖》,也只是局部引起共鸣,如这句话“无论两双脚怎样努力,也不会使两个脑子距离更近”。虽然人类的思想感情有共同的地方,但毕竟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差异。

            杜甫的作品适合于人生遭遇苦难时读,读者可以从中汲取迎难而上的力量。

          鲁迅的杂文适合于迷惘困惑时读,读者可以获得对世界对人性的清醒认知。

            文天祥的诗歌在民族危亡时刻读,会振聋发聩,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激情,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

            总之,受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乃至个性气质、阅历、观赏心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存在着种种不同的主观感受。而这些不同的评判,却并不影响那些传世经典的客观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一说文学鉴赏中的偏爱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yh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