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与齐物六寓

作者: 沙漠 | 来源:发表于2023-10-15 07:10 被阅读0次

看过《太傻天书》的人也许对以下这些话不陌生:我们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我们是一体的……什么是真实的?这怎么看都是教我们如何看见真实的东西,可惜呀,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定义了,因此无论怎么去表达“真”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事实上太傻的思想是与老庄等道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说白了就是在解释“齐物”的思想上添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也算得上是修行的“魔术”书吧!

例如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作者就在努力地刻画大鹏这个角色,首先是从鲲这种小鱼(古时候指代小鱼)着手,可是这种小鱼在作者笔下却能一跃成为巨大无比的鲲,这暗示着修行(或者说“修道”)之人的心量之大,可它幻化为鹏的时候却要飞向那遥远的南海,这预示着修行之人在修行过程中的辛苦和坚持。这篇文章看似作者一直在写“小大之辩”,小鸟和蝉嘲笑大鹏,但是大鹏在那高达九万里的高空能看到吗?很显然它看不到也听不到,这就好比真宰是看不到虚幻,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就算看懂了也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因此,庄子的下一篇是《齐物论》。

《齐物论》一共有六个寓言故事,我们就简单地将它们称之为齐物六寓吧!

首先是南郭子綦对弟子子游说的三个字——“吾丧我”。乍一看,什么,我居然丧失了我自己?如果你真的这样想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只是看懂文字的表面意思,还欠缺些许修行,这的“吾”指代的是真实、真我、真君、大宗师,即永恒不变的“真”,而“我”则是指我们的肉体,即我们靠感官器官感知到的那个我。“吾丧我”换句简单的话来说便是坐忘,便已经达到了《老子》中的善“摄生者”即控制杂念(或者说念头、因念头产生的欲望)的大师。

齐物六寓的第二寓是“引喻‘真宰’”。什么是真宰呢?这是庄先生为了让我们后人信任他所说的“真”而应用的,所以下文便是拿自己的身体上的“百骸、九窍、六藏”的辩论,借此来指正“真”的形而上的存在——它可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是难以感觉到的,但是它一定是存在的。

齐物六寓的第三寓便是针对公孙龙为主代表的名家《白马非马论》辩论。可是我们大部分人只知道“白马非马”却殊不知它要结合“非指论”而用。表面上看《齐物论》东一句西一句的毫无逻辑,但是庄子的言论无论怎么跳动都有很强的联系,因为他运用一种战无不胜的辩论术——“以明”。

*为了阐述以明,我将引用原文来解释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无成,亦可谓成矣。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这个寓言的首段是“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段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一句,怎么就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道枢”,也就是上面一个段落所谓的“道枢”。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也是为了解释战无不胜的辩论术“以明”,“道枢”的深刻解释则要充分阅读《养生主》,这里不作解释。当然了,以明边不是不作解释,而是不多做解释和不作无谓的辩论——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

这齐物六寓的第四寓便是“早三暮四”,这当然不是我们现代文中的朝三暮四的那种解释。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庄子借用养猴人的故事趁机提出了“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这便是以猴喻人。想想呀,现在的人即便没有是非也要创造是非!这对于修身难道不是太愚蠢了吗?这更加突出了“一”也就是“齐物”,庄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齐物,但是无处没有不表达“齐物”,这也许就是文学的技巧吧。然后便提出了“古之人”,以及下文的几个未始……有物,这里不作解释,也就是将智慧分段。

这齐物六寓的第五寓便是一个美人的故事——丽姬的故事。

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是呀,没有人会告诉你,我们死后怎么能知道我们不会后悔活着的时候那么贪生呢?这也为《大宗师》中的解除倒悬之苦做了铺垫。

这最后一寓便是千古传唱的“庄周梦蝶”,最后结束全文的便是“物化”——正因为无物不化,古有齐物或齐物论一说。所有的事物都在无时不刻的变化之中,所以这便是《齐物论》的巅峰之解。


*由于篇幅有限,所以这篇文章只多大体解释。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将会再做几篇段落文章解释《齐物论》全文。你能感应到自己的指头,但是你却不能感应宇宙,蝴蝶象征着真实且永恒不变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傻与齐物六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yy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