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培训学习圈的小伙伴跟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最近这两年呀,“引导”这个概念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中,一开始,大家可能只是以散点的形式把类似“头脑风暴”、“投票法”这样的工具运用到会议中,来更广泛地听取与会人的意见,同时帮助与会人在议题和行动上达成共识;慢慢地我们开始把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工具方法论运用到会议中,通过流程的设计和管控,更好地得到高质量的决策,改善团队动力,提升效能。
那么除了运用在会议中,引导是否可以和我们的培训工作产生更为深度的链接呢?如果可以,那又会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困惑,我在12月1日,由凡敏咨询组织的“引导在人才发展项目中的应用”的精品沙龙活动中得到了解惑。
image组织方很给力地邀请到了国际引导学员和国际引导者协会双认证的资深引导师Cindy老师,和三十多位同侪小伙伴一同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探索引导的美。
imageCindy老师以她在企业中的实际经历开场,向我们展示了她是如何一步一步赢得业务部门的信任,让培训学习真正做到了“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技术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Cindy老师运用引导大师罗杰施瓦茨的“团队有效性模型”,在和业务部门老板沟通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地引导式提问,结构化地获取了高质量的业务声音。一方面以这样的内容作为后续培训学习工作的开展,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是经得起一定考验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给业务部门留下专业靠谱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image image接着,Cindy老师就直接通过“卡片风暴”、“ME-WE-US”等工具,直接让我们体验了一把“如何运用引导的方式来讨论一个焦点问题,并使参与者达成共识”的浓缩版过程。
最后,老师还给我们放了一个大招,向我们展示经典引导工具“波浪分析”在进行痛点分析时的具体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除了基本的规则讲解之外,没有一味地灌输和讲解,而是充分激发学员的参与,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各自的经验,产出能够在团队内部达成共识的成果,再利用感性的画面强化参与者的内在动机,更好地对他们自己做出的决策进行承诺。(贴图关系,波浪需镜像翻转)
image除了详细讲解的引导工具之外,Cindy老师又帮我们打了一个工具包,告诉我们在常见的团队融合项目和团队文化共建项目中有哪些切实有效的引导工具可以去加以利用。(现场有的学,还有的打包带走,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呢~)
image上面我按时间线的顺序复盘了一下当天下午工作坊的实况,对于有一些引导基础的伙伴来说,是一个温故知新强化输入的经历;而对于尚未踏入引导大门的伙伴们来说,这样的一个半天也足以打开这扇新世界的大门,大门之后,更多的可能性在等着我们去创造。
最后呢,我想结合着国际引导学院对引导的定义再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国际引导学院对引导的定义是这样的:引导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科学,它能帮助群体更有效地研讨并做出决策。引导使用的工具和流程能鼓励大家利用各自不同的背景、价值观、兴趣及能力,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提升生产力,改善团队动力。总之,引导提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品质,使之更加聚焦在成果上。 那么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需要我们进行研讨并做出决策的场合都可以运用到引导技术,除了上面提到的常规会议、学习发展项目设计、团队融合和文化共建项目之外,例如供需双方沟通会、培训课程复盘落地工作坊、员工敬业度调查改进计划、关键岗位能力和行为探询等各种各样的场合都可以有效地发挥引导的力量,最终为组织整体效能和成功做出贡献。
无论你是HR,亦或是业务部门小伙伴,引导技术都是一项强烈推荐增加到你武器库中的兵器,找上那么几个不一样的场合,开始迈出第一步进行尝试,体会一下引导技术给你带来的成果和感受,我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最后(这回真的是最后了),再次感谢凡敏咨询能够花心思组织这么精彩的沙龙分享,真的是每次都有不虚此行的体验!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