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五六日,頭痛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沉亦在裏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矣,此為半在裏半在表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大便硬謂之結,脈浮數能食曰陽結,沉遲不能食曰陰結,此條俱是少陰脈,謂五六日又少陰發病之期,若謂陰不得有汗,則少陰亡陽,脈緊汗出者有矣,然亡陽與陰結有別,亡陽咽痛吐利,陰結不能食不而大便反硬也,亡陽與陽結亦有別,三陰脈不至頭,其汗在身,三陽脈盛於頭,陽結則汗在頭也,邪在陽明,陽盛,故能食,此謂純陽結,邪在少陽,陽微,故不欲食,此謂陽微結,宜屬小柴胡矣,然欲與柴胡湯,必究其病在半表,而微惡寒,亦可屬少陰,但頭汗,始可屬之少陽,欲反覆講明頭汗之義,可與小柴胡而勿疑也,上焦得通,則心下不滿而欲食,津液得下,則大便自軟而得便矣,此為少陰少陽之疑似證。
右論小柴胡主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身熱惡風,頭項強,桂枝證未罷,脅下滿,已見柴胡一證,便當用小柴胡去參夏,加桂枝栝蔞,以兩解之,不任桂枝而主柴胡者,從樞故也。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者,小柴胡湯主之。
[[潮熱已屬陽明,然大便溏而小便自可,未為胃實,胸脅苦滿,便用小柴胡和之,熱邪從少陽而解,不復入陽明矣,上條經四五日,是太陽少陽併病,此是陽明少陽合病,若謂陽明傳入少陽,則謬矣。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不大便屬陽明,然脅下硬滿而嘔,尚在少陽部,舌上白胎者,痰飲溢於上焦也,與小柴胡湯,則痰飲化為津液,而燥土和,上焦仍得汗出,而充身澤毛矣。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嘔者,水氣在上焦,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矣。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柴胡湯有芩參甘棗,皆生津之品,服之反渴者,必胃家已實,津液不足以和胃也當行白虎承氣等法,仍用柴胡加減,非其治矣,此少陽將轉屬陽明之證。
右論兩經合併病。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中風至七八日,寒熱已過,復得寒熱,發作有期,與前之往來寒熱無定期者不侔,此不在氣分而在血分矣,凡診婦人,必問月事,經水適斷於寒熱時,是不當止而止也,必其月事下而血室虛,熱氣乘虛而入,其餘血之未下者,乾結於內,故適斷耳,用小柴胡和之,使結血散,則寒熱自除矣,餘義詳陽明焉。
右論熱入血室。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傷寒至六七日,正寒熱當退之時,反見發熱惡寒證,此表證而兼心下支結之裏證,表裏未解也,然惡寒微,則發熱亦微,但肢節煩疼,則一身骨節不煩疼可知,支如木之支,即微結之謂也,表證微,故取桂枝之半,內證微,故取柴胡之半,此因內外俱虛,故以此輕劑和解之也。
右論柴胡桂枝各半證。
柴胡桂枝湯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生薑、芍藥、桂枝〔各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桂芍甘草,得桂枝之半,柴參芩夏,得柴胡之半,薑棗得二方之半,是二方合半非各半也,與麻黃桂枝合半湯又不同。
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前條偏於半表,此條偏於半裏,註詳建中湯證中。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弦細者,與小柴胡湯,若吐下,發汗溫鍼,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陽為樞,太陽外證不解,風寒從樞而入少陽矣,若見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之一,便是柴胡證未罷,即誤於吐下發汗溫鍼,尚可用柴胡治之,若誤治後不見半表半裏證,而發譫語,是將轉屬陽明,而不轉屬少陽矣,柴胡湯不中與之,亦不得以譫語即為胃實也,知犯何逆,治病必求其本也,與桂枝不中與同義,此太陽壞病,而非少陽壞病也。
凡柴胡湯病,而反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此與下後復用桂枝同局,因其人不虛,故不為壞病。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
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註詳瀉心湯證中,此為柴胡壞證,故不中與之。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食穀噦者,柴胡不中與也。
[[浮弱為桂枝脈,惡風寒為桂枝證,然手足溫而身不熱,脈遲為寒,為無陽,為在藏,是表裏虛寒也,法當溫中散寒,而反二三下之,胃陽喪亡,不能食矣,食穀則噦,飲水則嘔,虛陽外走,故一身面目悉黃,肺氣不化,故小便難而渴,營血不足,故頸項強,少陽之樞機無主,故脅下滿痛,此太陽中風誤下之壞病,非柴胡證矣,柴胡證不欲食,非不能食,小便不利,非小便難,脅下痞硬不是滿痛,或渴不是不能飲水,喜嘔不是飲水而嘔,與小柴胡湯後,必下利者,雖有參甘,不禁柴芩栝蔞之寒也,此條亦是柴胡疑似證,而非柴胡壞證,前條似少陰而實少陽,此條似少陽而實太陽壞病,得一證相似處,大宜著眼。
伤寒五六日,头痛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矣,此为半在里半在表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大便硬谓之结,脉浮数能食曰阳结,沉迟不能食曰阴结,此条俱是少阴脉,谓五六日又少阴发病之期,若谓阴不得有汗,则少阴亡阳,脉紧汗出者有矣,然亡阳与阴结有别,亡阳咽痛吐利,阴结不能食不而大便反硬也,亡阳与阳结亦有别,三阴脉不至头,其汗在身,三阳脉盛于头,阳结则汗在头也,邪在阳明,阳盛,故能食,此谓纯阳结,邪在少阳,阳微,故不欲食,此谓阳微结,宜属小柴胡矣,然欲与柴胡汤,必究其病在半表,而微恶寒,亦可属少阴,但头汗,始可属之少阳,欲反复讲明头汗之义,可与小柴胡而勿疑也,上焦得通,则心下不满而欲食,津液得下,则大便自软而得便矣,此为少阴少阳之疑似证。
右论小柴胡主证。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头项强,桂枝证未罢,胁下满,已见柴胡一证,便当用小柴胡去参夏,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不任桂枝而主柴胡者,从枢故也。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者,小柴胡汤主之。
[[潮热已属阳明,然大便溏而小便自可,未为胃实,胸胁苦满,便用小柴胡和之,热邪从少阳而解,不复入阳明矣,上条经四五日,是太阳少阳并病,此是阳明少阳合病,若谓阳明传入少阳,则谬矣。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不大便属阳明,然胁下硬满而呕,尚在少阳部,舌上白胎者,痰饮溢于上焦也,与小柴胡汤,则痰饮化为津液,而燥土和,上焦仍得汗出,而充身泽毛矣。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者,水气在上焦,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矣。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柴胡汤有芩参甘枣,皆生津之品,服之反渴者,必胃家已实,津液不足以和胃也当行白虎承气等法,仍用柴胡加减,非其治矣,此少阳将转属阳明之证。
右论两经合并病。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中风至七八日,寒热已过,复得寒热,发作有期,与前之往来寒热无定期者不侔,此不在气分而在血分矣,凡诊妇人,必问月事,经水适断于寒热时,是不当止而止也,必其月事下而血室虚,热气乘虚而入,其余血之未下者,干结于内,故适断耳,用小柴胡和之,使结血散,则寒热自除矣,余义详阳明焉。
右论热入血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至六七日,正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证,此表证而兼心下支结之里证,表里未解也,然恶寒微,则发热亦微,但肢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烦疼可知,支如木之支,即微结之谓也,表证微,故取桂枝之半,内证微,故取柴胡之半,此因内外俱虚,故以此轻剂和解之也。
右论柴胡桂枝各半证。
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生姜、芍药、桂枝〔各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桂芍甘草,得桂枝之半,柴参芩夏,得柴胡之半,姜枣得二方之半,是二方合半非各半也,与麻黄桂枝合半汤又不同。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前条偏于半表,此条偏于半里,注详建中汤证中。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细者,与小柴胡汤,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为枢,太阳外证不解,风寒从枢而入少阳矣,若见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之一,便是柴胡证未罢,即误于吐下发汗温针,尚可用柴胡治之,若误治后不见半表半里证,而发谵语,是将转属阳明,而不转属少阳矣,柴胡汤不中与之,亦不得以谵语即为胃实也,知犯何逆,治病必求其本也,与桂枝不中与同义,此太阳坏病,而非少阳坏病也。
凡柴胡汤病,而反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此与下后复用桂枝同局,因其人不虚,故不为坏病。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
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详泻心汤证中,此为柴胡坏证,故不中与之。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哕者,柴胡不中与也。
[[浮弱为桂枝脉,恶风寒为桂枝证,然手足温而身不热,脉迟为寒,为无阳,为在藏,是表里虚寒也,法当温中散寒,而反二三下之,胃阳丧亡,不能食矣,食谷则哕,饮水则呕,虚阳外走,故一身面目悉黄,肺气不化,故小便难而渴,营血不足,故颈项强,少阳之枢机无主,故胁下满痛,此太阳中风误下之坏病,非柴胡证矣,柴胡证不欲食,非不能食,小便不利,非小便难,胁下痞硬不是满痛,或渴不是不能饮水,喜呕不是饮水而呕,与小柴胡汤后,必下利者,虽有参甘,不禁柴芩栝蒌之寒也,此条亦是柴胡疑似证,而非柴胡坏证,前条似少阴而实少阳,此条似少阳而实太阳坏病,得一证相似处,大宜着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