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逐渐移开书本,想到很多人正在为怎样读好一本书困惑。
何谓读好一本书,就是将书中讲述的内容道理了解透彻并吸收,转化为自己所用,也称为“知识内化”。
在书海遨游的过程中,琢磨出了一套“知识内化”的方法,于是便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下并借此分享给大家。
我在阅读时经常用到“三读三推法”。
“三读”即通读、精读和回读;“三推”即由上文推下文、由下文推上文、综合全文推某一点。
“三推”中的“推”是思考、分析的意思,并不是侦探小说中的推理之意。
首先通读全文,看文章概要或者绪论部分,对书本有个大致的印象。
这个阶段特点是快,快速浏览,把握书本的梗概。
之后精读全文,对每一章节、每一字句都要看到,不能忽略,重要部分应做好标记。
对文章抽丝剥茧,字斟句酌,因此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细,就如品茗一般,要闻其香、品其味,而不应像鲸吞龙吸一样。
读好一本书会让人有回味。
最后回读,即重复阅读。
不是说只重复一遍就行,有的书需要多阅读几遍,从而加深对文章的印象,查漏补缺。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慢,重复阅读就如同吊老汤,一遍一遍的反复炖煮,汤的浓度、鲜度、香度才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但精读与回读应相应间隔一段时间,这样你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感悟。
而在精读与回读的过程中,我们又可以用到“三推法”。
第一步:从上文推下文。
阅读时,在脑中分析人物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情节会往哪方面发展,事态会怎样变化。
分析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叙述,从而产生一种与作者的面对面接触,思想碰撞。
“由因溯果”。
第二步:从下文推上文,这一步也叫溯源法。
即一件事情发生后,要去思考它发生的主要原因,促使它发生的次要原因,由下往上推会让你产生新看法、新观点。
“追根溯源”。
第三步:综合全文推某一点。
通篇阅读后,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结合全文推出这一点反映出的本质属性,以及它对后面事物发展产生的影响。
这里可以用到电视直播时的上帝视角,统筹全文,但又不会断章取义,从而做到点、线、线、体四者俱道。
本人爱读历史类书籍,尤以明史颇为熟稔,以黄仁宇所著《万历十五年》为例,通读一番,了解本书以万历帝、张居正等人作传记形式对明灭亡原因做探究。
下面是我精读时用“三推法”对书中部分情节做的分析:
问:改革为国家重事,身为首辅张居正为何要改革?
由下文推上文,明代发展至万历时期已是明中后期,呈现末世之相:
1.土地兼并严重,加剧阶级矛盾;
2.官僚机构膨胀,加重财政负担;
3.外患频仍,北蒙南倭侵略不断。
这三个主要问题导致明朝统治江河日下,愈益衰败,不得不进行改革。
问:张居正改革措施激进,“时政苛猛”,改革最终走向如何?
由上文推下文,改革措施激进,必定触及大部分官员的利益,从而引起官员的反对,增加改革阻力。
“时政苛猛”,必定加剧改革派与守成派矛盾,改革最终会走向失败。
问:张居正改革与明朝灭亡又有和关联?
回读全文发现,当时国家整体处于一个内敛紧缩的状态,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遭受到限制。
虽说儒家宗旨为善良,但仍不能弥补技术之不足。
因此,张居正的改革,虽然给明王朝带来了短暂的生机,但却无法改变其衰亡的历史命运。改革最终失败的同时,也奏响了明朝政权的挽歌。
以上就是我对“三读三推法”具体应用,实际上我认为很多书都可以用到这个方法从而得出更多精彩的结论。
兵法有言: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如是也!
我愿以“三读三推”法做我的读书之术,去找寻属于我自己的读书之道!
敢问诸君,你们是怎样寻找读书之道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