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楚天牧歌简书专辑风语阁中华文学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2-03-20 06:59 被阅读0次

    他,如漂泊浮萍;自烟云中走来,细数着大唐的繁华和颓废,以血泪撰写辛酸人生。

    他,如苍鹰暮年,从离乱里退去,看尽了人民的疾苦和哀伤,一腔怒火锻造不朽诗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年少豪气万丈的呼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青丝转白发,心未冷,梦未碎,国天下在心头。历史的洪流汹涌,他璀璨的光芒不灭;且行且吟,永恒的脚印,烙印在后人的心中。

    对,他就是杜甫,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登高》,就是他的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也正是他的西南漂泊时期,但是地方藩镇为了争夺地盘仍然彼此攻伐,社会仍是一片混乱,人民的生活依旧痛苦不堪。

    在这种境遇下,他只有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挣扎。

    杜甫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但严武不久病逝,杜甫又一次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了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达夔州。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在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心。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这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了。

    在夔州的这三年里,他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在这种情形下,杜甫依然坚持创作,先后写了430余首夔州诗,占他毕生创作的三分之一,达到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二次高峰。

    今天的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杜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天,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对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目睹了时代的苦难,再回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和艰辛的生活,心中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这首慷慨悲壮的《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

    “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

    “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尾联“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mn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