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Design2B
电商O2O后台产品漫谈——后台产品的需求对接和产品设计

电商O2O后台产品漫谈——后台产品的需求对接和产品设计

作者: 潘帕斯雄鹰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18:10 被阅读13次

    互联网产品领域,可以笼统地分为前台产品和后台产品。前台产品即是C端的产品,后台产品可以笼统地概括为各种管理系统。

    我们常说的C端产品价值在于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后端产品完全不同,第一要义是对业务的支持和提升,通过业务操作和数据的线上化,来标准化业务管理流程、提升业务运转效率,以及发掘数据的价值,进而在各环节影响到公司的成本和收入。这对于主营业务为电商、O2O等任何形式交易的公司来说尤为重要。四五年前,当互联网还处于线上产品为主的阶段,业内会说有很多公司不注重后台。但现在互联网各行业各类线下服务早已层出不穷,都9012年了,如果还有认为后台产品的价值小于产品的公司,可以倒闭了。

    我本人在小公司做了一段时间的公司内部支持系统,总结出了一部分关于后台产品的个人经验。本文分为六个部分,按后台产品设计过程的顺序,分别是后台产品有什么用、有哪些后台产品、业务需求怎么对接、产品本身怎么设计、如何上线和如何跟进使用情况。这是第二篇,上篇写了些比较虚的产品目标和作用,这篇从具体工作内容出发,写业务需求对接和产品设计这两方面的体验和心得。

    3、后台产品的需求对接

    3.1是不是业务方说什么,我们做什么


    后台产品服务于业务,在产品需求调研的阶段,后台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和做C端产品自然有区别。C端端产品通常是通过各种手段去接触用户、挖掘用户的需求,面向B端客户的产品也差不多,只是调研对象变成了B端用户。而面向企业内部的后端支撑产品,需求调研的主要方式是与所谓的“业务方”进行业务需求的对接。这个业务方,指的就是公司其他部门的人,比如做供应链系统,就要找供应链部门的采购、仓管对接需求,比如做CRM系统,市场部门就是业务方。这一节主要写需求对接方面的问题,具体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就不拓展了。

    在我刚做后台产品的时候,我一直有个疑惑。我们的需求方是很确定的那几个人,我们的产品只要面向他们服务,那我们做的岂不就是既定的需求,只要他们说什么,我们做什么就行了?在各种需求对接的时候,业务方通常会直接说你给我一个什么什么功能,我们按他说的做,不就已经满足需求了?

    后来我逐渐发现,业务方提出来的具体需求不一定是合理的。尽管我们做的系统是给他们用的,但产品需求的出发点更多是站在公司业务的角度,考虑系统对业务的价值,流程是否合理,这些是需要由我们产品去规划的,而不只是功能用着怎么样。还有,业务方并不一定了解产品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提出要什么功能,并不一定能解决他们真正的需求目的。

    这个产品经理自己的能力有关系,在初阶阶段,因为自己能力有限,会停留在接收需求并执行的阶段,但水平提高后,就会知道怎么做更合理,逐渐去规划整个产品。因此,除了一些细节的小功能很简单,直接做就行,一旦涉及到整个业务模块的需求,一定是由产品经理主导,了解到业务本身,然后给业务方标准化的流程,告诉他们怎么用,并不一定要按照他们说的做,不然做出来的很可能不会是可行的方案,业务方也只会认为产品经理只是个做系统的。

    不过我也看到有些牛人说,面向公司内部的产品经理发展空间有限,毕竟用户太少,既定的需求多,在项目中业务方的重要性更高,确实没法像做C端或者平台的产品经理那样能主宰一个项目。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只能说见仁见智吧。

    3.2业务对接的常见现象和解决方法


    业务对接不比挖掘C端用户的需求容易多少,这个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当你的业务方不是做互联网的,那么在需求对接的时候确实会有一定阻力。我在现在这家公司,业务方中就有很多人是从传统行业过来,习惯用excel工作、对系统并没有什么概念的人。在我和业务方对接需求的过程,出现过以下这些情况:

    第一,业务方不一定知道后台产品的价值是什么,能给业务本身带来什么提升,他们可能只知道业务数据和操作要在系统上进行,比手工更方便一些;

    第二,有些人习惯于在传统行业用excel工作,对系统的理解会停留在记录和查询的作用。他们提的需求,通常会提一个具体的功能,你要是不问就不会说具体的目的。比如真实目的是要做一项数据统计,但提过来的需求只是某个页面加个导出功能,或者某个列表加个什么字段之类的;

    第三,业务方通常会站在自己操作的角度提需求,不一定会关注产品宏观层面的价值、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规范的问题等。尤其是直接操作系统的人,他们提的最多的就是具体的功能,如何方便他们操作,会出现有一些功能不能按他们说的做,但他们不理解;

    第四,业务方不一定有迭代思维,以为产品上线和传统企业的交付一样,一次性做完形成最终版然后给他们用。产品从0到1的过程我们会规划MVP,先上线基本功能并持续迭代,但他们看了会说这个怎么没有我要的什么什么功能,一定要等我们把他们要的都做完了再开始使用;

    第五,有时候一个事情习惯了会不容易改变,假如我们出于管理上的目的需要迭代一些操作,改变的他们平时线下的操作习惯,他们可能会抗拒,反而说我已经有办法处理这些问题了,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改这些功能。

    当然,这些情况不绝对,只是有可能会遇到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在经历了那么些个业务对接之后,针对业务对接这项需求收集方式,我总结出了几点可以作为参考的办法:

    第一,找准业务方的人。别小看这点,有体会了就知道找人很重要的。比如一个部门里,下面的人更了解业务,但通常只会站在自己操作的角度考虑问题。部门管理人员能决定事情,也通常知道系统要做什么,但对业务流程的细节不一定熟,也不一定有时间和你对需求。再比如,同一个部门的业务方,有些人对各类互联网产品比较了解,至少会告诉你他之前用过的系统是什么样的,另一些人就会更传统行业一点,也许前一个人半小时就能对清楚的需求,后一个人得和他讲俩小时。我至今记得我接触的一个系统从0的起步时候,跟第一个业务负责人一个月开4次会,到最后对方还在纠结为什么不买个系统,接下来换业务负责人之后,开了两次会后项目直接顺利启动;

    第二,听他们说,但不要照着做。这一点和我们对待用户需求的态度一样,从他们说的要加XX功能的背后,了解到他们需求的本质,然后想一种更好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可以直接告诉业务方我们方案,以及这样做的好处,相信他们不会拒绝;

    第三,多参与到实际的业务中去,知道业务方日常的工作,如何开展工作,系统上关注的点,最好直接帮助业务方做一天的系统操作,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业务目标、会议、KPI这些领域中去。这一点也和我们对待用户需求一样,但比理解用户需求要难的多,因为一般C端的用户需求门槛低,而业务可是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有专业门槛的。比如说作为供应链系统的产品经理,要深入仓储的业务,就要了解仓管人员管理仓库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什么是周转率,库存成本的计算规则,安全库存有什么用、怎么算,需求预测有什么用、怎么算等物流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深入业务,即使去帮业务方操作系统,也只能看到一些交互层面的小问题。

    最后一点,和业务方毕竟是真人面对面沟通,所以只要加强沟通,告诉他们我们产品的价值,我们每个方案为什么要这么做,每块业务我们会怎么去迭代,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4、后端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

    终于到了产品经理自由发挥的主战场,产品设计环节。当我们明确了产品目标,完成业务需求的对接后,接下来就开始进行产品方案的设计。不同于C端产品,后端产品设计的重点在于业务逻辑和流程,其次是操作效率体验,前端界面几乎是最次要的部分。我最开始做后台的时候,以为和C端一样只需要画原型,附带一点流程图就可以了,然后发现原型根本无从下手。后来,我总结出了十个步骤,作为我自己做后端产品设计的方法。这些步骤是以比较完整的角度设计一个业务模块,一般的一小个页面或流程,可以省略中间几步。

    在此以我接触过的一个电商/O2O领域的供应链系统为例,描述一下从0到1设计系统的采购模块需要如何进行。

    1)确定业务名词的定义

    这是第一步,先要知道我们即将做的是一个什么东西,以及这项业务中会涉及到哪些业务名词,他们在实际业务中是什么意思,和在系统中如何定义。如果系统没有,那需要从0开始定义。比如说在供应链系统中,仅仅是和库存相关的词就有可用库存、在途库存、冻结库存、良品、不良品、废品、库房、库区、库位等等,如果一开始不定义清楚,后面就会一脸懵逼。

    2)确定这项业务中参与的人员角色;

    通过和业务方的对接,确定有哪些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了这项业务中,每个角色做什么事情,并明确不同角色之间权限的边界,避免出现职责混乱。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需要在对接业务需求的时候就考虑清楚。此外,有些角色的参与可能会涉及到其他产品线,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其他系统中同步这项业务。

    在这里引入UML图,具体定义自行百度。UML图我所知道的很多公司都不要求画这个,但可以作为产品经理在后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帮助。在这一步可以产出UML中的用例图。

    举例,在供应链系统的采购业务中,会涉及到的角色如下:采购人员,负责采购下单,跟进供应商,做账结算;库存计划员,负责计算库存需求预测并提交采购申请;供应商,负责接受采购单进行发货;仓管人员,负责收货入库;质检人员,负责对采购的商品质量检验;财务人员,负责根据账单打款。这其中,由于财务的参与,需要将采购结算信息同步至财务系统。

    3)梳理整个业务的核心流程;

    核心流程是整块业务中那几个重要的环节,确定了角色后,可以将核心业务环节按照正向流程画出来。这里的流程图不用特别细,只画重要环节,即核心事项的走向,并标明事项的角色。具体的判断、变化、异常等后面再说。

    下图为采购业务的核心流程图:

    4)根据核心流程梳理核心数据的流动规则;

    这一步是重点。在电商、O2O等交易型的公司中,订单、库存、成本、收入这些就是核心数据。事实上流程本身不难梳理,核心业务数据才是系统数据正确的保证。这一步需要理清整个流程中哪些数据会产生变化,分别在哪个环节发生,如何加如何减,具体数字是多少,计算规则又是什么,之后的环节又流转到哪里。

    比如说供应链系统,核心在于库存流和资金流,所以每个流程都需要明确这两个数据,库存的入库、出库、冻结、在途都是什么规则,在哪一步发生;每次入库出库时库存的金额是多少,收入和支出又如何计算。在采购模块中,首先是库存,通常是将最后一步入库作为库存增加的环节。还有一种方案是收货环节库存增加且冻结,入库时将冻结库存转化为可用库存,质检不合格退货的则冻结库存减少。然后是资金,采购流程涉及到两点,一是入库的库存成本计算规则,常见的是将当前采购价作为库存成本,此外还有加权平均法等方式,这里就不展开了。二是采购结算金额的支出,等于每批次入库库存数量的采购价格总额。

    以上环节的内容确定后,可以开始找业务方进行第一轮评审,核对基本的业务流程和规则。完成确认后,接下来的事项就是逐步细化。

    5)细化流程,梳理每个流程节点的具体操作和流程节点之间的走向;

    这一步就是把流程细化,将前面梳理的核心流程根据实际业务情况扩展,确定每个步骤有哪些操作,每个操作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是什么,流程之间是如何流转的,以及各种异常情况和处理方式。这个步骤可以产出完整的流程图。

    采购业务的流程细节就不写了,完成的流程图如下:

    6)确定整个流程中有哪几个实体类型,和每个实体类型包含的字段;

    实体类型可以理解为业务上的一个单子、批次,或者数据上需要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的一条记录。细化流程后已经确定了每个环节要操作什么,接下来理清整个流程模块中有哪些实体类型,以及每个实体类型里有具体哪些重点字段。

    这一步和下一步要确定的关联关系,本身的作用是从后端研发的角度去设计数据的基础结构,这两步可以产出UML图中的类图。尽管类图不一定要画,不过作为后台产品经理,确定实体类型的意义在于通过了解后台结构和关系来梳理业务逻辑,理清整个业务的后端结构,并作为之后具体页面结构和操作设计的基础。

    回到采购系统的案例中,在采购流程中可以梳理出这几个实体类型和重要字段:

    采购申请单(仓库、采购申请量),采购单(仓库,供应商,采购量),采购收货单(仓库,供应商,发货批次,采购收货量),采购入库单(仓库,供应商,发货批次,采购入库量),采购退货单(仓库,供应商,发货批次,采购退货量)

    7)确定各实体类型之间的的关联关系,和他们之间详情数量的关系;

    有实体类型之后,接下来根据实际业务情况,确定各个实体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一对一还是一对多,强关联还是弱关联。数量的关联比较好理解,在采购的案例中,基于一个采购申请单可以根据不同供应商创建多个采购单,那就是一对多;一个采购单可以多次发货,采购单和发货单也是一对多;一个采购收货单只能一次全部入库或退货,那就是一对一。注意不要有多对多就行了。

    强弱的关联可以理解为某个实体是否一定要通过关联它的实体创建。比如采购单可以从采购申请单中创建,也可以单独创建,那就是弱关联;采购收货单一定要有采购单才能创建,采购入库单一定是收货单收货后才能入库,这两个不能凭空创建,所以是强关联。

    详情数量指的是流程中核心数据的明细,比如供应链的各种入库出库数量、订单的各种金额等。事实上这些个数量即是实体中的一个字段,每个流程节点中的操作会随之产生数据,原则上后续的流程不能覆盖前面的数据,需要新建一个数据字段来记录,于是会有一大堆数据字段,他们之间存在具体的计算方式、关联规则,会直接关系到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按照实际业务情况确定。

    采购流程中的数据字段前面已经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采购申请数量和实际采购数量,因为存在供应商无法满足和有不良品会退货的情况,采购量通常会大于采购申请量,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接下来是采购收货数量,由于供应商发货的不确定性,收货量和采购量也没直接关系;再是质检后的入库量和退货量,显然他们和收货数量就有严格的关系限制了,入库量+退货量=收货量。

    这两步整理出来的类图如下(不过格式不标准,可以将就看下):

    8)设定页面架构;

    明确实体关系之后,页面层级结构自然就出来了。通常来说后台页面的层级结构遵循两个原则,不同的实体类型需要划分为不同页面,以及不同角色需要划分到不同的页面。同一个角色和同一个实体,在一个页面中操作即可。此外,如果有需要把多条记录中的某类数据详情放一起列出来,然后大批量操作的功能,也需要独立到一个页面中实现,比如说如果需要多个采购单的库存一起入库,那就需要加一个库存列表页面,展示所有待入库的详细库存(当然实际业务上通常不需要)。后台产品的页面架构设计满足逻辑和操作即可,不会像C端产品那么精细。

    9)确定每个页面的列表数据有哪几种状态;

    页面设计的重点是不同列表各自的状态和操作。状态的作用是为了告诉用户当前的动态描述和需要进行的事项。状态的设置有三个参考因素,一个是流程中当前所处的环节需要做什么或者已经做了什么,我们常见的待XX,已XX就是根据基本流程梳理出来的;

    二是操作的数量,存在有些环节无法直接通过流程判断状态,需要将操作的数量和总数量进行对比,得出状态。有些业务中会有先操作一部分数量的情况,比如采购收货时,可能只收了一部分,用户又需要了解到收货数量的情况,因此状态可以设计为部分收货、全部收货这两种。有些情况下完结也需要通过数量进行判定,主要是各类申请的满足情况,比如采购申请单,会关联多个采购单,采购申请数量和采购数量、收货数量之间由于不确定性,没有强关联关系,因此采购申请单的完结,只能用实际入库数量和采购申请数量做对比,数量都满足了状态再更新为完结。

    三是和其他列表状态的同步更新。一个复杂的流程会涉及到多个实体的列表,每个列表都有各自的状态,某个列表状态变化后,需要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考虑其他列表是否要同步这个变化。比如采购流程中,收货、质检、入库都是基于采购收货单的操作,由仓库、质检进行,那么因为采购需要实时跟进这些信息,所以在被关联的采购单中就需要同步这些操作,显示全部收货、已质检、已入库这些状态。再比如采购申请单和采购单,由于采购申请单的角色是库存计划员,不需要跟进采购的情况,所以主流程只需要显示待采购、采购中、已完结这3个状态,不需要同步采购单的其他状态。

    10)确定各状态下有哪些操作,如何进行;

    操作是根据状态实时变动的,每个状态有它对应能做的操作。根据前面梳理的详细流程中每个操作节点,和用户在这个步骤中需要查看的信息,整理成操作和详情内容。具体操作包含通用的操作比如创建、编辑、删除、启用禁用、取消、回退;流程中的操作,比如发货、收货、入库、质检、退货、完结、审核通过不通过,将这些操作放到对应的状态中即可。

    具体功能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用户的操作效率,同一个操作可以针对多个场景设置不同的方式。比如一些大数据量的操作,除了正常的逐条操作,还可以增加批量操作、导入导出的功能;一些复杂的操作,可以设置为多个步骤;还有当需要填写很多表单信息的时候,可以帮用户默认填写。

    最后三个步骤的结果考虑清楚后,原型自然就出来了。画完原型,产品设计阶段就大功告成了。

    当然以上10个步骤看起来有点复杂,我见过很多人习惯于画完流程图后直接画原型,不需要详细考虑中间那么些个步骤。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因为一边画原型可以帮自己梳理思路,而且简洁明了。只是一旦遇到流程复杂的业务,如果中间的步骤不考虑清楚,那么原型改来改去会非常耗时间,所以还是一步步来比较好。

    上一篇:电商O2O后台产品漫谈——后台产品的目标和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商O2O后台产品漫谈——后台产品的需求对接和产品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su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