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9454/7634216fa3d6b70c.jpg)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说:“用人情交出来的朋友只是短暂的,丰富自己永远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人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存在。你和谁投缘、你和谁能说的来、你和谁有一见如故的感觉,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迷了路的孩子,瞬间找到方向,压抑不住内心的欣喜,看到了希望,有了前进的动力。
人是群居动物,除了家里的亲人,你从小就已经接触并且很熟悉,紧接着,小时候你会有玩伴,长大后有同学,进入社会有同事。
细细算下来,与陌生人接触的时间更长,陌生人能够变为朋友,知己、交心的伴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越长大越发现,我们走走停停,身边的朋友也在不断的筛选,最后留下的才是你认真挑选的亲人,即使平时各自忙碌,不经常联系,一旦联系,就已经省去了不必要的热络以及虚情假意的言辞,直奔主题。
朋友不在多,而在于精。
走上社会,进入单位,才发现看上去关系很不错的几个人,实际真的只是看上去,双方的吸引力靠的不是有多么的投缘,而是礼尚往来,送来送去的文化,客套出来的假惺惺。
《礼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
古话是这么说,要让我们懂得礼尚往来,懂得感恩,可是,现在很多人已经把它的解释扭曲了,想要和谁搞好关系,就是送送送,不只是每逢佳节送,更过分的是平时日的送来送去。
小到一个苹果、一块饼干、一块糖……,大到什么程度,靠想象力。
在公共场合推来推去,最后以接受或者不接受收场,接受的人觉得欠别人(有心的人会这么想,没心的就只是接受),不接受就容易让送的人心理上受挫,下次再送就会掂量一下成功率。
实话,很佩服把送来送去文化玩弄于手掌心的人,他们的话语总是天衣无缝,他们的动作总是那么丝滑,他们的东西总是让人们心甘情愿、非常感恩戴德的接受。
社会需要这样一批人的存在,否则那要少了多少的乐趣,光是办公室里,就会少很多的欢声笑语。
曾经,刚步入社会,总觉得只要两个人关系好,才会这样子,但被现实狠狠的打醒后,才发现,多的是表面文章,走心、真心的很少。
你无论是送、还是接受的一方,都未必是真的和你好,有时候就是恰巧你也存在于同一时空中,顺便捎上脚的问你一句。
你要有自知之明,懂得该怎样回答,懂得接受不接受。
从小就不会主动的我,自然而然,长大后也不会主动的送东西给别人,除非是很好的朋友,刚接触几天或者是同事,我不会冒冒失失的送东西。
也许是因为心里没底,害怕被拒绝后的尴尬;也许是自己不善言辞,害怕自己哪句话说错,把好心办了坏事;也许根本就不喜欢这种送来送去的文化,你一旦接受了,就得一定想得还,这种还很费脑筋,你要挑选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及合适的措辞——
有时候,心里羡慕那些随口一说就把东西送出去,还让对方都开心的接受的人,这种人在现在的社会,很吃香吧?走到哪里都会有看上去会先考虑他的朋友。
但,回过头来想想,交朋友与链接优秀的资源,靠的不是这个,最终还要靠共性与吸引,你只有自己变得强大,变得优秀,才会接触到更优秀的人,结识更加优秀的朋友。
共同语言总要好过一些不起眼的物品,精神的共同吸引才会更加长久,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人们的肚量也就那么大,不在乎那一点点东西,不是吗?
把时间花费在提升自己,总好过无数次不知道结果的送来送去。仔细想想,无需多学送来送去文化,你提升好自己,一些事、一些道理自然而然你就都会了。
水到渠成好过刻意的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9454/9b58bdab529a836d.jpg)
齐帆齐商学院第46篇,共1401字,累计59159字。
齐帆齐商学院13期28天写作营,第14篇1401字,共17771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