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驻足的时光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后归于他处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后归于他处

作者: 3c9053b8df77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23:09 被阅读0次

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宫二在与叶问告别时说,宫家六十四手在武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父亲从小悉心教授自己武学。到如今,虽算不上已有大成,但也是了有心得。然而,武学讲究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宫二一生也算见过自己、见过天地了,但是见众生,只有留给阁下叶问先生了。

于是,从此以后,宫二一生未嫁,从未传学授武。至此,宫家六十四手诀别江湖。叶问,从佛山辗转到香港,开馆、收徒、授武,从此将咏春拳传习海内外。

习武有这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看似最简单的第一关见自己,但是却不知多少人被这扇门堵在了外边。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终其一生,也都是在不断追寻自己而已。

看明白了自己,也就不容易拘囿于生活的琐碎与点点滴滴。见自己,最重要的是明白可为与不可为,知晓进退、懂得去回。那些每日被蝇营狗苟充斥的生活琐碎,原本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唯一的不同就是,见自己之前,这些琐碎挡在身前。见自己之后,这些琐碎俨然已在身后了。

见天地,方懂得世间之大,才会走出那些难以跨越的脚下三尺之地。一个心爱玩具的损坏与丢失,就是一个孩子世界的坍塌与覆灭。因为,在他的眼中,天地就是眼前的方寸之地,就是手中那个心爱的玩具。除此,再无别处。

见众生,才是极难之道。其实,所谓见众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又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撒播与广种。小到师者授学,大到主义传播。做到见众生,不是超脱出世,相反更是附身入世。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武学的“三见”,与禅宗的“三悟”,以及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其实都是异曲同工。中国讲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有“三者,万物也”之说。仿佛一切,走到了三,似乎就会更加圆满一些。

反观“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其实也是一个逐渐开悟逐渐成长的过程。人生一世,林林总总、山山海海,总会伴随着各种纠缠与蜿蜒。见自己时,可以知远近。见天地时,可以明大小。见众生时,可以晓冷暖。

无论是眼下满眼惆怅的中年危机,还是时不我待的青年困境,哪怕是谁人都不愿提及的老龄化社会严峻的局面,这些围绕在你我周遭的种种困局,一层层夹裹,直至无以遁匿。于这个当下,能够逐渐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实属不易。

在最后弥留之际,王阳明留给世人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能如王阳明者,这世间能有几人。但后世不断追随其脚步,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心之光明。在向往王阳明的为人之道、成人之路时,其实就是一次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追求之旅。

那场繁华处,花瓣遗落、叠加点点。每一层苍翠,每一片艳丽,每一缕清香,于这场人生之路上的行走,都分外缭绕。每一程,或许不一定守得云开见日,但是却足以待得珠圆玉润。

见自己,是为了建立第三视角。见天地,是为了将自己缩小到世界的局促中。见众生,是为了再次释放自己的内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后,归于他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后归于他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gh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