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礼拜又学习了点心理学知识,有个关注点就是“什么是心理健康”。
我们普通人一般认为生活中无病无痛、身体健健康康,快乐的活着就是心理健康了吧。可惜这个民间的定义过于模糊,操作起来也没有什么标准,只是泛泛而谈。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一个标准,心理健康就是“自信+热情”这么简单。但什么是自信,什么是热情呢?讲清楚这个之前要牵扯回一个“自我”的概念。
武老师认为,自我=关系+动力。
一个人的自我,涉及两方面,一个是关系,另一个是动力。所谓“关系”,就是我和你;所谓“动力”就是我和你之间的能量表达。“我”还可以视为“自体”,“你”可以视为“客体”,这样的话我和你之间的能量表达可以变成这样一个基本结构:自体+动力+客体。“动力”在我前面的公众号文章中提到过,人性的动力主要有三个:自恋、性和攻击。“动力”也可以称为能量、活力等。
那到这里,就比较清楚的理解科胡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了。他的意思是,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心理健康就是“自信+热情”,如果按这个标准的话,按我的观察,恐怕没多少人能达到这个标准了,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少有人同时具备自信和热情。
科胡特其实认为心理健康是有不同层次的,或者说有四个水准。
最好的水准,就是自信和热情,也就是活力能滋养自体,也能滋养客体,或者说,善意的能量可以在自体和客体间流动;排在第二的是夸大性自体与理想化客体,也就是把自体和客体的好都夸大了;第三位的是疑病症和可怕的“神”,觉得自体虚弱,认为客体是敌意为主;最糟糕的层级是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认为自体到了神的级别,认为客体是坏的,并且无所不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