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围炉杂谭好玩的历史
说古道今丨和亲的幕后追踪

说古道今丨和亲的幕后追踪

作者: 西窗夜读 | 来源:发表于2017-12-30 07:43 被阅读2次

    一场宫廷阴谋,漫漫和亲长路;一支紫玉笛钗,怅然生离死别;一曲胡笳恋歌,燃尽三国烽烟;一句爱的誓言,回首梨花满天。宫闱情仇,家国天下,皇图霸业,英雄传说。惊心动魄,缠绵悱恻,血腥战场,温柔罗帐。智慧、阴谋,计中计、局中局……这条路的尽头,是生当复来归,还是死当长相思?

    ——这是对古代和亲政策精当的描绘。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说得好听点,就是联姻;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拿女人作筹码,拿自己的女人作为礼物送给别人,以延缓战争,并美其名曰——为了社稷江山,为了万千子民。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女子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并屡试不爽。不过,那些可怜的女人,她们受命远嫁到塞外,走的都是一条艰辛的不归路。

    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王昭君并不是第一人。最早的和亲是从西汉初年开始的。那时,汉高祖刘邦刚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人民流离失所,士卒疲惫不堪,急需休养生息。而那时北方的匈奴族却日益强大,成为汉王朝的边患。面对这种形势,刘邦与大臣商议对策,大臣刘敬(本姓娄,赐姓刘)提出了“和亲”的策略,用以笼络单于,使他不再南侵。这样,天下哪有女婿打岳父老子的道理?便可以坐享天下太平了。再者,公主嫁去以后,生下的儿子一定是太子。冒顿单于死后,太子就可继承王位为单于,“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只要“讽谕以礼节”,外孙也就不敢与外公对抗,这样,可以不用打仗而使匈奴子孙都向汉朝臣服了。

    刘邦听了这番话,非常赞成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熄战火。但是,把自己的骨肉拱手送人,或者说投入火坑当然有点舍不得。加上皇后吕雉不答应,哭着说:“我只生一男一女,怎么能把女儿嫁到匈奴去呢?”刘邦没有办法,于是玩了个障眼法,变通性地选了一个宗室女孩封为公主,打扮一番,便嫁给了单于冒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和亲”。

    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的西汉虽然已经是一个能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音的庞大帝国,但仍然采用和亲政策来维护边境的安宁。

    元封六年,汉武帝把江都王的女儿细君封为公主,远嫁乌孙国王昆莫。昆莫的孙子年纪比细君还大,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不得不来到荒凉的漠北,嫁给这么个老眼昏花的丈夫,心中的悲苦自是难与人言。

    细君公主为汉朝江都王的女儿,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她饱读诗书,爱好文学,妙解音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前121年,其父刘建因谋反事发,畏罪自杀,武帝不忍殃及无辜,便令细君留居江都。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曾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又以和亲形式和这些小国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付匈奴的入侵。当时,西域地区最大的王国是乌孙,与匈奴相处最近,成了主要争取的对象。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细君公主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昆莫见了自然喜出望外,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匈奴闻讯,也想争取这个联盟,便依样画葫芦,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就像两个监官,一左一右,那就看谁的本事大了。

    于是,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政治斗争。要获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必须获得足够的权力。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很快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建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

    在非常愁苦寂寞中,她满怀悲伤和思乡的愁绪,写下了一首《悲愁歌》:

    “吾家丧家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悉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曲《悲愁歌》通过异域饮食居处生活情景的描写,倾诉了她的悲苦愁怨;又用黄鹄(天鹅)作对比来反映她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黄鹄在每年秋冬时节还能飞回南方,飞到它的故乡。可是她却孤身远嫁,遥隔千山万水,无法回到家乡。

    当这歌辗转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汉武帝对细君深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国予以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于是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这在大汉王朝被认为是禽兽般的行为,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蛮之邦,却被奉为传统。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请你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继续做好和亲工作”。细君既然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得“入乡随俗”,含悲忍辱再嫁。然而,无法化解内心悲痛,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因产后失调,再加上恶劣的心情始终无法排遣,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死时才25岁。

    王昭君和亲的故事则比江都公主刘细君的《悲愁歌》更为感人。她原是汉朝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的一个农村女子,名嫱,字昭君,元帝时被选入后宫。据《西京杂记》记载,元帝时后宫宫女极多,元帝令画工将每个宫女画成图画,按图召幸。于是宫女多贿赂画工,唯独王嫱不肯贿赂,故被画得很丑,所以不得召幸。竟宁元年前,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要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这时元帝才召见她,见她容貌极美,为后宫第一,于是悔恨莫及,追究其事,杀了画工毛延寿。但元帝已覆水难收,只得封王昭君为公主,让她嫁给呼韩邪单于,号为“宁胡阏氏”。

    当她离开汉宫奔赴边疆时,一路上冒着风雪,望着塞外的茫茫草原和沙漠,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想到在汉宫遭弃置而孤寂的命运,如今能为汉朝和匈奴的和亲作出贡献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想到离家一天比一天远了,从此再也见不到故乡亲人,心中就无比凄凉。她频频回首,泪痕满面,想起了当年江都公主的《悲愁歌》,于是她也在马上弹着琵琶,唱着这首令人心碎的歌。

    千古青史,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出生入死,建立功勋。想不到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类战场温柔奉献。可以说,历史上喋血男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如细君、解忧、昭君女流之辈作为“和亲”的使者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

    事实上,所谓和亲就是为了达到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目的而出现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亲就是一种政治行为。不过,这种政治行为对于被当作和亲对象的女人来说可谓一场生死劫难。

    其实,历史上所谓的这些公主和亲基本上都是一场骗局。绝大部分皇帝还是知道塞外的生活是个什么状态,都宠爱自己的亲生女儿,舍不得她们离亲远嫁,便把别人的女儿假惺惺地认作自己的女儿,封她们为公主,让她们代替自己的女儿,去完成艰巨的使命。因此一般被送出去的公主大都是假公主,要么是宫女临时加封,要么是选择来自底层的民女以假乱真……

    由此可知,历史上出演的种种“和亲”闹剧,就是让这些文弱的女子来担当主演,来背负如此沉重的历史使命。可见,有时候男人到了山穷水尽之时,连最拙劣、最卑鄙的方法手段都想得出来的,哪怕给历史留下沉重和争论,哪怕让后人戳着后背、吐着口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古道今丨和亲的幕后追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kg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