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被誉为伟大与崇高的先驱,在他看来,这一切源于平凡中不懈的追求。

一、自传的意义
青年人要多读名人传记,名人传记里记录了时代背景,名人的人生选择,成长轨迹,个人爱好,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恰恰都是值得青年一代去了解和思考的。相对来说,成年人此时已经基本有了自己的选择和思考,对名人传记收效甚微。
在传记中,作者会描述祖国当时的政治态度,经济与环境条件如何,相当于打开了一扇了解贵国的窗口,对于贵国吸引移民和投资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当一个人对贵国的某个人物进行高度评价时,他已经在对贵国进行高度评价了。
此外,还有在传记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和生活方式,这胜过市面上太多枯燥的教科书,栩栩如生的人物不仅传达人物的外貌性格,更可以看到养育他的民族文化之博大。
如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受教育限制,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们虽然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而传记,不就是最好的良药吗?家长们可以把传记当做是教育子女的指导手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长久存在,但是书籍将知识最大平等化,在这个意义上,伟大的名人英雄不舍昼夜的记录具有影响时代的教育意义。
二、青年时代是人生转折点
正是在青年时代,我们形成了我们主要的习惯和偏见,我们也是在青年时代选择我们的职业和配偶。
因此,青年时代是个转折点。青年时代甚至确定了所能给予的对下一代人的教育,还确定了一个人面对公众和私生活的品性。
达尔文曾经也在自传中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与音乐,后来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丢到一旁,老来想拿诗歌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他说,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这个时节便会枯萎。
三、计划是改变人生的起点
本杰明·富兰克林不以自己的出身为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他已经证明的那样,出身对形成幸福、美德、伟大等这些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要达到一个目的需要具体的方法。
富兰克林就是在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之前制订了一套计划,并坚持遵循计划行事,最终成为了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
村上春树说,人生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时间的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定好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
我深以为然,人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难题,提前做好规划有助于应付这些困难。
此外,每一个人都需要等待他在世界舞台上显现的时机。我们的感情总是过多地锁定在眼前的事情身上,我们习惯于忽视日后更长远的事情。
因此,一个人的计划应该适用于他的整个人生。看来你的一生都是成功的,在你生命已经度过的每个瞬间都是生机勃勃的,充满了满足与快乐,而不是因为愚蠢的不耐烦和悔恨而饱受折磨。
对于那些想以真正伟大人物为楷模并想借此提高德行的人,这种方法是很易行的。
四、关注城市的发展
马克思说过,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自己功成名就的情况下,仍然关注社会民生,知道如何走进平凡人的世界,不仅是成立医院,筹办学校的大事,也包括街道的整洁与夜晚道路的安全煞费苦心。本杰明在自传中表明:人类幸福不是由偶然的巨大的机遇带来的,而是由时时发生的好事积累而来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例如教会一个年轻人怎样修饰自己,比如如何保养剃刀,比直接给他钱要好得多。
诚然,一个社会格局的开创固然需要很多不凡人物的创造,然而能使社会持久安定,并维持文化的尊严与品格,则源于许多平凡的默默奉献与牺牲。
五、工作观
通过细心观察,本杰明发现了人工作与不工作时的区别:当人们工作的时候,性情温和,心情愉悦,而且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做好了一天的工作,所以在晚上他们就过得相当舒畅。整天无所事事,就会桀骜不驯,争吵不休,挑剔伙食等等
我曾经在杂志上看过一段话:拥有好心情的最佳方式就是干正事,如果整天你都为理想付出切实努力,学会了规定的单词,读完了必读的书,收尾了工作,写完了稿子,锻炼没有偷懒……那么遇到态度不好的司机,插队的大妈,基本也会一笑置之。心中充实,才有底气快乐。
在坚持了一段时间早起后,我感受到了自己身体与心情的变化。似乎我们只听过油人懊悔赖床,从来没有人后悔自己早起。因为懒惰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人以为这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然而它带来的却是倦怠,是无聊,是消沉;它剥夺了你对未来的希望,割舍你和朋友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充满怀疑。
一个人工作与不工作的区别是很大的,一个勤勉的人与一个懒惰的人就像人生的正反面。勤勉的人专注于做,许多事做着做着就成了,对懒惰的人而言,许多事等着等着就没了。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