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往事如烟
十 知青生活-红砖厂

十 知青生活-红砖厂

作者: 张修如 | 来源:发表于2017-06-24 10:45 被阅读136次

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第一件事:1975年3月10日,当时我19岁,顺应当时的潮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一行14人,10男4女,个个胸前戴着大红花,在家人的欢送下,带着各自的行李,坐车沿着渌江河向西而行,来到了距县城约三十公里的醴陵县茶山区神福港公社长沙岭红砖厂。我们这一届下乡到神福港公社的知识青年有几十个,除了我们红砖厂,还有二十几个女知青下放到红旗茶场。铁河口林场、平峰坳林场、和石牌冲林场也各安排了十几个男女知青。

在公社的几个知青点中,我们长沙岭红砖厂所处的地理位置最好,长沙岭处在二条县道的交叉路口,从县城开来的长途汽车在长沙岭设有一个车站,公社其他地方的人要是想坐长途汽车去县城,就必须在长沙岭买票上车。顺着公路直行,可到渌口(渌江汇入湘江之地,也是株洲县所在地),右转的那条路通向神福港公社,左转可到大障等几个南部的区,平峰坳林场就在这条路约三公里远处。

茶山区的许多机构也设在长沙岭,有区粮站、肉食站、农机站、邮局、区医院等等,甚至还有一间供销社的百货商店和一家饮食店。红砖厂就在区医院后的小山上,有一条简易公路从医的围墙边上经过,通向红砖厂的煤坪。从煤坪向远处看去,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我们去的时候,正值春天,田野中,金黄色的油菜花点缀在大片的紫色小花(紫云英)之间,令人尝心悦目。田野的中央,有一棵树冠巨大、枝叶茂盛的大树矗立,据当地人说,那是一棵树龄有数百年的桂花树,是一个周围数十公里范围内的地标。

我们红砖厂的知青属于双轨制,每天在红砖厂干活,攒工分,年终时到生产队参加分配。十个男子汉每个人都有一个外号:强别、文别和辉别(他也叫强呀子、文呀子、辉呀子),成别、年圭、怀胖、发饼、妹子、敏姐姐,我的外号修胡子就是那个时候叫顺口的。

图1  前排:李义辉,本人,任林强,王泽民,王文忠,彭良成;后排:刘建超,邹武建,王志怀,邓文发

四个女孩一律以妹子相称,分别是郭妹子,漆妹子,贺妹子和黑妹子,也叫郭米,漆米,贺米和黑米。

图2  向素蛾,郭春霞,贺丽君,漆书梅

红砖厂没有专门的房子,我们就暂时住在附近的几户汤姓农民家里,男生住一家,女生住一家,吃饭又在另一家。住的两户人家屋连屋紧挨着,屋前一米多宽的屋檐外面,是一个长长的晒谷坪。屋子后面是有一片小树林和竹林,林子后边的坡下是一口鱼场,场边不远处还修了一口水井,一条林间小路弯弯曲曲地通向井边。

图3  向素娥

知青有时也会帮所住的农户家里挑挑水,夏天的时候,男知青更喜欢在水井边打水洗冷水澡。有一天,刘建超在井边洗澡,在换内裤时,向素娥挑着一担水桶从树林中的小路拐了出来,两人打了一个照面,向素娥见到赤身裸体的刘,吓得发出一声尖叫,丟下水桶,掉头就跑。刘建超也是吓得双手不停地把内裤往上扯,急急忙忙地转身。经此变故,两个人相互之间几个月都不好意思说话。还是郭春霞心细,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常,多次追问向素娥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图4  从左至右:本人,王泽民,王文忠,任林强

因为农家的厕所在房子的后门出去还有十几米,离得比较远,晚上又瞎灯黒火的,都不想走,就把一只尿桶放在堂屋方便。我和王文忠二人住在一间房子里,有几个晚上,我们两人都闻到一股尿溲味,还时不时有嘀嘀呔呔的声音响起。连忙爬起来一看,不知道是哪个缺德的家伙,把尿桶放在了我们的房间门口,故意让我们二人难受。恶作剧做到这种程度,实属难得。

图5  知青证封面
图6  知青证主要信息,我是第178号
图7  知青证附页,我的下乡日期是75年3月4日

我的户口被落在樟树生产队,从长沙岭到茶山区委所在地那一大片地方也叫汤家坪,我们队上的人基本上也都姓汤。我的生产队离公路不远,从茶山区委会那里有一条机耕路进去。队上原本有一大片樟树林,所以队名叫做樟树生产队,可惜的是,那些樟树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砍了个七七八八。只剩几棵一米多粗的大樟树稀稀落落地立在那里。醴陵县第十中学也座落在我们生产队的地盘上,我落户的农家就在十中的围墙边。他们家的家境还不错,两口子加上一个上初中的儿子,一家三口住着一栋大房子,还给了我一间单独的房间。这也是我第一次独自拥有一间房间。

当时农村一个全劳力做一天农活约10工分,而红砖厂则采用计件制,制砖300块10工分,装窑、烧窑、下窑、作煤等都有定额。我的最高记录是一天捧900块砖,一天下窑挑4000块砖,每担20块,挑了200担,烧好的砖一般重约5斤,共20000斤。我们在红砖厂挣的工分最终将转到各自的生产队,按生产队的年终决算计算收入。

在捧砖前,先要准备一个制砖台,用一块中间有一点凸起的石板或水泥板做捧砖的底座,用毛扇在制砖台上方搭一个凉棚,再在附近修几条晒砖用的,约10公分高的土墙。准备一个木质的砖模,二个切泥的钢丝弓,一个大点的用来从泥堆上切泥块。一个小点的放在砖模前的架子上,用来切除砖模上多余的泥块。准备一些细沙凉干,就可以开张棒砖了,我们一般到几里外的渌江河里去挑沙,一般挑一担可以用二三天。

在捧砖前,要先和一堆泥。挖约一立方的黄土,尽量将土弄得细碎,再到山下的一口山塘挑水,将水均匀地撒在黄土上。和泥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且需要体力的工作,掺多少水就是很难把握的,要根据土的具体情况而定,泥和得太稀(水太多)或太干(水太少)对后面的捧砖影响很大。和泥时,要用锄头反复搅拌,直到所有的土都成为熟泥。最头痛的是经常有湿润的泥土粘在锄头上,使得锄头在搅拌过程中越来越重,刚开始的几个月,和一堆泥就要把人累得半死。后来经过锻炼,力气更足了,从不断的和泥中也找到了一些规律,就是要快速地舞动锄头并不停地抖动锄头,可避免泥土粘在锄头上。每次挖的土不能太厚,但一定要挖到底,将泥土从一堆翻向另一堆。第一次翻的泥还是稀散的样子,第二次以后泥土已经粘结成块,每次翻泥就象切豆腐一样,泥土被一块块地翻向另一边,如果能做到锄头上一点泥也不粘,那就轻松多了。反复三四次后,泥土和水被充分混合,也就变成熟泥了。掌握了这些技巧后,我成为了知青点和泥最快也最轻松的人,还经常有时间帮助别人和泥。

特别是女生,她们体力差,臂力不够,拿着粘满泥的锄头,举起来都困难,常常把锄头把靠在腰间,以此来增加上举的力量,挖下去也只有一点点深,翻动不了多少泥土。有些人用脚去踩,甚至到队上的牛拦借头牛来踩,这样尽管也能将泥土和熟。但是,可能有部分泥土不均匀,且更难挖动。

捧砖时,先在砖台上抹一些细沙,用一个木制的砖模子,把模子在细沙堆中一搅,细沙粘上模子内壁后,将一块大小适当的泥使劲捧入模子中,切去多余的部分,将一块木板放在其上,把木板、模子和其中的砖一起快速地翻转过来,取出模子,砖就自然地落在木板上,若是没有细沙,砖块将粘在砖台或者模子上,取不出来。每捧五个砖,就要将其叠在一起,搬去放在晾晒区码成砖墙晾晒。晒砖也有学问,夏天因为气温高,可以码得紧凑一些,其他季节就要让每个砖块之间有点间隙并倾斜约十多度的角度,且每层的倾斜角度相反,以利通风。

每个人都会在捧砖时系一条齐胸的围巾,这样搬砖时可以将其靠在身上,省不少力气,否则,衣服上会涂上许多泥印子。女生比男生力气小,每块砖坯有八九斤重,她们每次只能搬三块或四块砖,只有女汉子才能一次搬五块。

将泥土捧入模子中的力度最难掌握,力量太小,泥块不能充满整个模子,制出的砖做不到棱角分明,不合格;力量太大,使模子移位,泥土从模子的底部溢出,大于规定尺寸,也不合格。当某个砖角捧的不到位时,可以用大姆指一按,使那个砖角填满。

每天重复简单而又劳累的工作。我们每天都会清早起来先去和好泥,再去吃早饭,和好的泥必须在当天棒完,没用完的泥在第二天将变得干硬,重新和泥会更困难。如果遇到突然下雨,就是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别人是要进屋避雨,我们却是急急忙忙地往晒砖坪冲,把一张张的毛扇(一种稻草编的挡雨工具)盖在晾晒的砖墙上,否则,捧好的砖被雨水一淋,将全部报废,所做的一切将付之东流。当砖积累到一定的量并晒干以后,就要烧砖了。

烧砖前要先将一块地整平,挖掘几条沟用于生火,再将煤块和砖混合码成一个园桶样,园桶的直径约6-8米,高7-8米,外围铁丝扎好,砖烧的好坏经验最重要,煤块和砖混合的量要适当,煤太多则烧出的砖太老变型,有的甚至多个砖块粘在一起,无法使用,煤太少则烧出的砖太嫩,强度不够,也无法使用,所用煤的燃烧值不能太高,否则砖块必定会粘在一起,当时,我们用煤的燃烧值就很高,作煤块时要加许多的黄土来降低燃烧值,当然,减少成本,也是一个方面。一旦做得不好,将前功尽弃。有一次,我们在作煤时掺的黄土太少,那窑砖烧成后,中间部分的砖粘结成块,扭曲变形,颜色都变成了紫色,用钢钎撬都撬不开,只好整块整块的丟弃。如果烧出的砖是粉红色,那就是烧的火候不够,这样的砖强度不达标,但还可以用,只是不能用在承重墙上。

砖窑的基座要结实,一般是在地上挖出一块圆形平整的地方,从圆心修几条放射状的地沟(知道“地沟油”这个名称的来历吗,也是在地上挖一条地沟,架上一口大锅,将从餐馆收来的泔水在锅里煮,把水煮干后就成了地沟油),在地沟上放一些煤块和砖块,要保证二排煤或砖块的搭口要在地沟的正中间,一是有一定的支撑,二是搭口的缝隙便于点火和燃烧时通风,最底下一层放的煤块最多,一般是二块砖之间夹二块煤,便于点火。地沟也就成为以后点火的火洞,但也让要砖块均匀分布,因为整个砖窑的重量全压在这一层上,煤块燃烧后成灰,就靠这些砖块支撑了,第二层以上以砖块为主,不存在支撑问题。

荣师傅是红砖厂的烧砖师傅,他有意传给我烧砖的技术,在装砖窑的过程中,装一点,教一点,毫无保留将他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我。

图8 荣师傅和本人

砖窑外面的围子就太重要了,一般是用已经烧好的砖做围子,码二排横的,再码一排竖的,用6毫米粗的铁丝扎在竖立的一排上,松紧要适度,否则,可能导致砖窑在烧的过程中坍塌。围子与砖坯之间要填约十公分厚的黄土,使砖窑保持密封。能作围子的人不多,我就是其中的一个。红砖厂有几个烧砖的老师傅带我们,做起来不是太难,就是累人,所有的砖坯、煤块和土都是靠人力一担担挑上去。所以,一般砖窑都建在靠近晒砖坯的地方。

点火一般是在晚上,每个人负责一个火洞,将点燃的木柴插入砖窑底部的烧火洞中,不停地用扇子向烧火洞扇风,加木柴,以点燃里面的煤块,几个小时的烟熏火烤,极其难受,但也有乐在其中。十来个人其实也难得同时聚集在一起,平时棒砖也相距较远,时间支配也自由,有的早,有的晚。三人成虎,十来人成什么,几个小时的时间,总得找点乐子,大家一边讲着各式各样的笑话,一边扇风点火,莫非“煽风点火”这个成语来自于烧砖? 好像扇风点火的寓意在其他方面吧。点火以后,砖窑自己烧几天,这过程要有人经常去看一看,要是火力太猛,就要在围子上掏几个洞以增加通风量,降低砖窑的温度,要是火力不够,那就没有办法了,又不能在烧砖的过程中往里加煤。在砖窑燃烧的后期,也可以用此法加快自然冷却的速度,然后就可以卸窑了。

砖厂在一座小山上,有一条土路通往砖厂,路的中段有一个陡坡,坡的上面就是茶山区医院,输运煤炭等物质都是用拖拉机运,下雨天,拖拉机轮胎打滑,爬不上那个陡坡,有时候甚至车头都翘起来,拖拉机头前面的二个小车轮都离开了地面,方向盘也失去作用,看起来好吓人。遇到这种情况,司机也不会心荒,他会将拖拉机退到坡底,到我们那喊人帮忙。我们去不是帮忙推车,而是让几个站在拖拉机前面的车鼻子上,增大车头的重量,让前面的二个小车轮紧贴地面,加大机头与地面的摩擦力,也有人拿着砖块去塞后轮,防止拖车后滑。这种作法看上去很危险,其实因车速很慢,不会出什么事,现在很难见到这种场景了。

我们当时下乡是下在知青点,就是十几个或几十个知青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比上几届的情况好多了,他们是插队落户,真正的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很难溶为一体,下乡的第一年,我们有每月十元的生活补助,集体开伙,砖厂还专门为我们请了一个大师傅做饭,但生活还是很艰苦。可以算一笔帐,0.138元一斤的米,每月31斤,需4.28元,还要买油、盐、煤等生活必需品,剩下买菜的钱就不多了,当时的猪肉价格是每斤0.78元,半月都难得吃一次肉,干辣椒汤拌饭是常有的,别说吃好,能吃个半饱就算不错了。吃的是大锅饭,吃饭时如果动作不快点,别说吃多少菜,连汤都会没得喝,像那些一口饭都要嚼三十六下的人,只有饿肚子的份。

有一天,不记得是被什么事情担误了,王文忠回来晚了一点,等他端起饭碗上桌,菜盒子里已经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了。大师傅有点过意不去,架起炒菜的铁锅,煮了一个鸡蛋汤,喊王文忠过去盛汤,其他几人也立即跟了过去,王文忠怕别人与他抢汤喝,往锅先吐了一口口水,李义辉等人见状,也纷纷往锅里吐口水,几个人把那锅蛋汤一滴不剩地爪分了。那个还去管蛋汤干净不干净。

有了那一段经历,导致我现在还吃饭吃得飞快,有时几个朋友一起在餐馆吃饭,往往菜还没上齐,我已经吃完了。在农村,如果不自己种菜、养鸡、养鸭和喂猪,什么都要买,是很难过日子的,没钱啊。一开始是王文忠当司务长,后来我接文中的手,当过几个月知青点的司务长,知道柴、米、油、盐的精贵。我们烧了那么多的砖,可以卖不少的钱,也不知道被谁收了。

每年的春耕、双抢和收收三个农忙季节,每个知青要到所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每个知青在队里也有一户接收的农家,在队期间的吃和住都在这户农家。到了年底,都回到各自的生产队,参加年终分配,队里一般都会杀猪、干塘、每人除了分谷以外,还可分到一二条鱼,几斤猪肉带回家过年。第一年我所在的生产队结算工分值为0.18元/每10工分,也就是说,每干一天活,可以得到0.18元钱,一个月按30天算有5.4元,一年有 64.8元的年收入。实际上,我到年底还拿不了那么多钱,有许多费用是要扣除的。

“双抢”是一年中最苦的时候,我们那里的农村,水稻一般种春夏两季,春季种的叫早稻,夏季种的晚稻,所以,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要收割春季种下的稻子,种下夏季的秧苗,简称“双抢”,尽管在小学和中学时,年年到农村支援双抢,但那时年纪小,做得最多的是插秧,有时候还觉得好玩。但下乡后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在炎炎烈日下割一上午的稻子,捧一上午的禾,腰酸腿软,汗水湿透了全身全身没有一根干纱,肚子也饿得咕咕叫,半步都不想移动,收工时还要担上一担一百多斤重的谷子回晒谷场,头顶正午如火的太阳,肩担着半年的收成-稻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田埂上,几百米的距离都要歇好几次,那一担谷子真的可以将人压垮。有人可能会说,日头太烈,可以到树下阴凉点的地方多呆一会呀,田里那有什么树,唯一可以挡点阳光的就是头上的草帽,身上还必须穿厚点的长衣、长裤,否则会脱掉层皮的。

光是把谷子收回来就把人累得要死,别说还要耕地、播种、插秧、施肥、来田、除草、杀虫和灌概等等,没有一件事是轻松的,并且只要其中任何一件事没有做到位,收成就会减少,你就是把所有的事都做的很好,还要靠老天帮忙。否则,只要一场大雨、一场干旱或一次虫灾,就可能导致颗粒无收。禾草也要扎成一把把,晒干,再收回来,有大用的。在冬天里作为牛的饲料,是织毛扇,搓草绳和盖房顶的好材料。那时有许多房子的屋顶就是稻草盖的,铺床取暖,烧火等都用得着。正是: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没有在农村当过农民,种过田的人,谁能体会到这首诗词的真实含意。小时候,见过真正的棒禾,一个高六七十公分高,直径近二米的大禾桶,四周用竹帘围好,只留一个一人多宽的口子,里面有一块木板,木板上有一些凸起的东西,将其拖到田里,放在割禾点的附近,否则要来回多跑好路。捧禾时拿着一把割来的禾使劲往木板上捧,使禾上的谷粒掉落禾桶中,一把禾,不使劲多捧几下,禾上的谷粒就掉不干净,这也是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方法。在我们下乡时,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禾桶已经由圆形改成了长条形,有点象条船,拖动更容易,那块木板也改为了滚简,滚简上也的一些凸起的齿,脚下有一个脚踏板,踏板通过连杆机构与滚简连接,用力向下不停地踩脚踏板,使滚简滚动,些时,只要把割来的禾放在滚简上,滚简上凸起的齿会将和上的谷粒扯下。改进后的禾桶也取了一个新名字:叫打谷机或打稻机。还有插秧机的出现,为水稻的生产省了许多力,捧禾也改称为打谷。

有一首歌怎么唱来着,“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我有点弄不明白,还高高的谷堆,在我们那里,有谷一定会装在谷仓里,堆在外面难道不怕老鼠偷吃,不怕雨淋,古时候也没有人会堆谷吧,所谓开仓放粮不就是把谷子从粮仓里往外拿啵,我们倒是堆过稻草,并且是堆在离牛拦屋不远的地方,便于冬天给牛喂草。

收回来的谷子要变成米,还有工作要做,先要用风车吹掉谷子中的杂物,再用石臼将谷壳去掉(你如果到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故居,就可以看到风车和石臼),这个过程叫做舂米,全人工操作,后来有了碾米机,可由柴油机或电动机带动,机械操作,舂米就像捧禾一样,成为了历史名词。几十年来,又有多少名词被改写,被遗忘。

下乡几个月后,公社利用我们知青的安置费建了一个花炮厂,有一栋二层的单间楼房,一楼用于办公,二楼作为知青的宿舍。用我们红砖厂自己烧的砖砌墙,到公社石牌冲林场砍树做房梁和门窗,石牌冲林场是另外一个知青点,离红砖厂有二十几里山路。我有二个高三班的同学下乡在那里,正好去见见面。我们去那把砍好的树扛回来,每天将树扛回以后,一个个都累得半死,想想也是,扛一棵三四米长,碗口粗的木头走二十几里山路,能不累么。终于有了住的地方,并且还是二个人一间的那种,还安上了电灯,可惜的是没住多久我就离开了,去了另一个知青点:红旗茶场。

红砖厂的一个师傅收媳妇,我们的知青都去喝喜酒,几个人坐一桌,等到扣肉上桌,不到三秒几个人一抢而空,李义辉立即把装扣肉的碗隐藏在桌子底下,然后大喊起来,我们这桌怎么没有上扣肉,人大多,送菜的人也记不清,主家只再好上了一份扣肉。要知道,那时候一桌十个菜,只有扣肉和鱼是不打底子的,其他的菜都只有表面一层,下面全是罗卜、干笋、芋头等打底子。在我们那里,酒席上的扣肉是最重要的一个菜,出这个菜时,要放炮竹,主家要称厨的,也就是给厨师打红包。我们多吃了一份扣肉,其他桌就要少一份,也不知道主家最后怎么了的难。

我们下乡的地方在公路旁,是那种沙石路面的路,每天有一班公路客运班车,回县城的标价是0.5元,没有钱坐车,每次回城都是几个人一起结伴走路,戏称11号公共汽车,遇到顺路的拖拉机,不管司机同不同意,大家一起爬上去,因拖拉机车速慢,司机还反映过来,我们就都在车上了。有时候为了拦汽车,我们派一个女生站在马路上招手拦车,其他人隐藏在路的边坡下或路边的房子后,等汽车停下,大家从车旁边或车后面一哄而上,爬上车箱,开车司机拿我们没有一点办法。当然,如果驾驶室还有座位,由拦车的女生坐,也给司机一个调口味的机会。也有时候特别运气不好的时候,走一下午都没有一辆车经过。

有一次,想尽办法都没车停下来,只好强行拦车,几个人一字排开,横站在马路上,来了一辆运煤的半掛车,货箱上已经坐了两个人了,司机见我们强行拦车,不想停,直到到了近前才一脚急刹,差点就碰到了我们,我们的人没碰到,但车上的两人就惨了,由于急刹车,他们因惯性从车上掉了下来,摔的鼻青脸肿,煤灰撒落一身。还好他们是先掉在油箱上,再从油箱摔到地上,两个人都只是破了皮,没有伤筋动骨。那两人还没从地上爬起来,我们就都已经在车上了。这样拦车就是我们和司机之间的斗智斗勇,对我们来说,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也只做过一次,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图9  他们六人在红砖厂解散时被分配到公社农机厂

在工作之余和下雨天,大家除吹牛打屁外(要是吃了红薯以后,屁特别多,那像现在,聊天都可以不见面,更别说闻屁臭了)。各人都有一些爱好,敏姐姐有一把小提琴,可能对专家来说,他拉得有点业余,但对我们来说,专业和业余有什么区别,小提琴音色相当不错,经常听听也是一种享受。妹子长得又高又帅,有另一个外号叫高子,高富帅只少一个富字,他喜欢画画,常常照着镜子画自画像,结果是画得也不怎么像他自己,还自得其乐,被我们取笑也不恼,他还喜欢吊嗓子,清早起来就啊啊啊个不停,发言又不是太准,听着却特别有味。他回城后,有一段时间在县城的朝阳照相馆工作,整天在那给人家画相,后来听说身体出了问题,日子过不太好。强呀子酒量很好,一次喝一斤白酒没有问题,也经常喝点小酒。贺米喜欢画画妆,她当时有一句名言,“只要再瘦一点,就比李铁梅还好看一点”, 李铁梅是红灯记里的女主角,如果仔细的看贺米长得和李铁梅还真有点相象。

图9郭春霞在农机厂工作中

而对于恋爱当时也是处于萌芽的状态,比如,王文忠和漆书梅二个有那么点意思,应林强有点喜欢郭春霞。但是,她有一个暗恋对象叫德国的人,在株洲工作,从株洲追郭春霞追到了红砖厂,他从株洲坐车到醴陵,从醴陵走了三十多公里路,花了一下午,到红砖厂来见她。可见爱情的力量有多大。德国比我们都大一点,大家都叫他德哥。其实,郭春霞家里当时是反对她们二个谈恋爱,她老妈找到贺丽君,对她说:"要是德国来找郭春霞,请你马上写信告诉我",想要阻止她们交往,又没有其他办法。每次德哥过来,向素娥不好意思呆在房里做电灯泡,只好走掉,大家都说她是为他们站岗放哨。

我没有什么特长,体育不行,也没有音乐细胞且五音不全,画也画不好,大部分业余时间是在发呆中度过,或者看妹子画画,听敏姐姐拉小提琴,和文别他们一起吹吹牛,斗斗嘴。

图10 卫生知识
图11 军事知识
图12 生理知识
图13书的价格

当时每个知青点都发了一套青年自学丛书,有十几本,书中都是一些实用知识,也很经典。大家有时也看点书,打发时间。在红砖厂散伙时,我抢了三本,一直保留到现在。

在农村,工作累点没关系,生活苦点没关系,吃不饱也没关系。关键是家人不在身边,前途渺茫,不知道路在何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要过到什么时候,难道在农村干一辈了?心中的烦恼和苦闷难以诉说。

相关文章

  • 十 知青生活-红砖厂

    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第一件事:1975年3月10日,当时我19岁,顺应当时的潮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

  • 十一 知青生活:红旗茶场1976

    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第二件事:在红旗茶场,遇到了我的另一半。 1976年,公社撤消了红砖厂知青点,在红砖厂原址建了一个...

  • 砖厂杂记十

    我看砖厂捡坯头是个下流活,决定拉坯头一车225块一千斤0.25元一车一天班大约40车10元那时算高工资,拉第一车时...

  • 宁波有了知青康养基地!北仑开启康养旅游的模式

    舞蹈表演《芳华·绒花》、诗歌朗诵《满江红·知青》、知青书法鉴赏......北仑有了个知青康养基地,百名游客在梅山湾...

  • 知青生活片段——李福德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生活片段,依然在脑海萦绕。这些片段记录了我的一段特殊的生活经历。 卖柴火 当知青的时候囊中...

  • 浅谈《平凡的世界》

    一簇簇樟树叶中若隐若现着山脚下那砖厂,听父亲说,从出Z城的十字路口出来那一地段就只有那么一家砖厂,那家砖厂...

  • 砖厂

    一个模具扣制一块砖也可以扣制千万块的砖再给予加温烧制砖不止有了自己的名字还有了坚不可摧的意志 别再想念曾经的泥土泥...

  • 砖厂

    南方的小山村,忙碌的砖厂,从我记事起这个砖厂就一直存在着,我外公外婆就在里面工作,我的童年几乎绕不过它,这村里的大...

  • 烈日下的清凉

    那是一九九一年的盛夏,我和村里的同伴一起到离家十里外的砖厂干活。 砖厂在我家沂河东边的小河庄(村名就叫小河),每...

  • 知青生活点滴

    第一集 《知青生活点滴》 这两天群内趁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就知青生活,下乡中轶闻趣事,谈的甚欢,这种拉家常对谈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 知青生活-红砖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vz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