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童年

作者: 张修如 | 来源:发表于2017-06-01 09:36 被阅读369次

    我家和另三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房子的大门很大,宽近2米,高有近3米,四块在麻石做的门框又厚以结实,两扇大门由一根根的实木拼接而成,有七八毫米厚,在堂屋靠大门的角落是堆放煤块的地方。房子有三进,第一进最大,中间是个大堂屋,我家和郭家各住一边,我家就一间大房间,约有3米多宽,8米多长,后来被隔成了二间,临街的一间有一个窗户,用透光的玻璃纸(那时的叫法)糊着,里面一间靠在屋顶装的几片明瓦(玻璃瓦)采光,临街那间的上面还有一个小隔楼。

    上面由大姐提供的照片中:左一是我小姝,左二就是我,右一是我二姐,右二是我二哥,脚下就是(“老家-醴陵之二”中提到的)那条小河,右边的小山是姜岭,背后的山叫梧桐山。下图中的光亮处就是明瓦。

    三 童年

    在堂屋的两边,两家各垒了一个灶台,灶垒有二个灶,一个烧煤,一个烧柴。靠灶台里面是一个木制的案板,案板下面是和煤的地方,铁火钳和通火钩就挂在案板旁边,靠灶台外面是一个大水缸,水缸可以装三四担水。房屋的地面是土质的,已经被踩得乌黑。在堂屋地面的中央,埋着一块石头,是劈柴用的。房子的第二进有二间小房,一个小厅是另二户人家吃饭的地方,都是通过明瓦采光(见下图)。第三进最矮,也有二间小房,一个小厅,在这个小厅中,另外两户也垒着二个灶台,小厅有一个小门,通向房屋的后边,两边紧靠着房间是二个厕所。整个房屋的产权归房地产局所有,我们都是租住的。

    每天天刚亮,我都会被经过窗下土车子(也叫独轮车,当时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见上图)的吱呀声吵醒,成队的土车子经过产生的吱吱呀呀声响,自卫国湾的东边逐渐传来,又向西面缓慢离去,汇成一曲独特的交响曲。由于独轮车装载的大部分重量都压在不宽的独轮上,车轮碾压过后会在地上留下一条车辙。时间一长,道路上的车辙变得越来越深,影响通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路中央铺设了一条由麻石组成的车道,渌公桥上就曾经有二条这样的独轮车车道。在独轮车成为历史后,这二条车道影响自行车和摩托车的通行,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车轮经常被卡在车辙里,人们后来挖掉了这二条车道,重新铺成平整的路面。

    我在早晨起床后,大部分时间是出去玩,有时要帮老妈在煤灶前扇火。那时的煤灶烧的是煤块,做完饭后必须用湿煤将灶口封住(也叫封火),等下次用时将封口打开,用通钩将下面的煤灰去掉,再从灶口添加点煤,火就燃烧起来了,这样可以节省不少的煤。封火是凭经验的,特别是晚上封火,要坚持到第二天旱晨,封得太紧,灶里的火会灭,封得太松,灶里的煤一个晚上全烧完了。封火的松紧还得根据煤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大障煤就耐烧,要是萍乡煤,那随你封得多紧,也坚持不了一个晚上。因此,旱晨常常要重新生火,老妈生完火后,要去菜市场买菜,就会要我们起来扇火。搬一张小板登,手拿蒲扇对着火灶下面的出灰口一扇一扇地扇,直到灶中的柴把煤块完全点燃。下图是柴灶用的翁坛,煤灶用的翁坛在下面部分有一个拐弯,使之成为灶堂的一部分,以加热坛中装的水。

    三 童年

    那时的小孩8岁上学前没什么事,不上幼儿园,也没有学前班,大人们也没时间管我们,都是自由玩耍,对外面的世界又好奇。我曾经一个人跑到铁路边上去看火车,到河边的码边看人把成堆的碗装到船上,那些人的技术真是没的说,装碗时,一个人站在码头上,拿着两筒(一筒碗10个)碗往船上抛,另一个人站在摇晃的船上接,看得人心惊肉跳,生怕他们一个不小心,抛起的碗会掉到河中,但他们配合得天然无缝,丝毫无错,很快就可以将码头上的一堆碗装到船上。有一次,我跑到八里庵去看修铁路护坡,一个工人用大锤子敲一块石头,一小块碎石飞溅出十多米远,打在我的右脚上,擦去好大一块皮,鲜血直流,吓得赶紧回家,还不敢告诉家里人,用裤子把那个地方盖住。直到现在,脚上还留有一个疤痕。

    那时的街上都是沙石路面,晴天,汽车一过灰尘满天;雨天,汽车经过不平的小水坑时,会溅得路人一身泥水。有一天,我和二姐(比我大二岁)在姜湾的正街上走,突然一辆大卡车在我们身后急刹车,从车上下来一个人,对着二姐就是几巴掌,打得我俩在路边哭了好久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三角坪边上,有一户杨姓人家摆了一个连环画的书摊,有好多连环画,什么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武松打虎等,每1分钱看一本,是小孩子们的最爱。

    我们也会从身边找材料自己做一些武器。比如,用油菜杆子做机关枪,用纸折盒子枪,用废石膏模子做手枪(由于周边瓷厂做碗都是用石膏模子成型的,废石膏到处都有),用木板做枪最难,特别是扳机那里要钻一个能穿过一根手指的孔,只能用在灶上烧红一边的铁火钳反复烫那个位置,直到烫出一个孔来,木枪外形的切削也很难,常常是一把木枪做出来,家里的菜刀被弄得到处是缺口。有了枪以后,自然就玩起了打仗的游戏,几个或十几个男孩被分成防守和进攻二边,防守的一方先藏起来,进攻一方前去找他,双方的人照面时,口中发出口砰砰砰的枪声,出声晚的那个就要装着中枪倒地出局。

    也有一种能发出声响的手枪,由木头制成(见下图),在枪的后部做一个活动的枪栓,在枪栓的前部装一枚图钉,在枪身的对应位置也装一块铁皮,把火纸装在铁皮处,用一根橡皮筋拉住枪栓,枪栓的下部有一个缺口,拉开枪栓后可以卡在枪身上,击发时,只需用手把枪栓稍为往上一顶,枪栓橡皮筋的拉力作用下往前撞击火纸,发出砰的响声。

    还有一种能发出火光的手枪,用单车上的链条制制成。那个链条枪更难制作,材料也难弄到。

    还有用鹅毛杆子做的桔子皮枪,用竹筒子做的樟树子枪和水枪,各种各样的枪都是自制的,所以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动手能力是从小就练出来的。

    弹弓也是常备的玩具之一,一种是威力很大的,用小石头做子弹,用树枝做弹弓的支撑,橡皮筋的拉力也大,一般用板车车轮内胎的橡皮,这种弹弓一般用来打鸟。另一种就是用纸做子弹,甚至可以用姆指和食指做支撑,橡皮筋直接挂在手指上,另一只手用小纸卷拉开橡皮筋,松手后即可将小纸卷弹射出去。

    室外游戏除了打仗以外,还有就是滾铁环,常常几个人一起出发,从卫国湾一头滾向另一头,看谁先到达。往往是一玩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直到有人家里喊吃饭。

    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一般都会玩室内游戏。

    打三角板,每人准备一些用纸折的三角板,一种玩法是在地画一个框,每人将同样数量的三角板放到框中,然后,各人轮流用手扇框中的三角板。若扇出的三角板为单数,则将三角板收走,并可在框取走同样数量的三角板。若扇出的三角板为双数,则要将同样数量的三角板放到框中。当还有几种其他玩法。

    打玻璃球,在地上挖几个距离不等的小洞,再在不远处画一条线作为起点,每人一个玻璃球,从依次从起点开始,将玻璃球用食指和姆指弹入小洞中,直到最后一个洞为一局,除起点外,外次弹玻璃球都必须站在上次玻璃球所在的位置,这个游戏有点像打高尔夫球。

    女孩子们更喜欢跳绳,跳橡皮筋,踢键子,跳橡皮筋时还会一边跳一边唱,键子是用一块布将一个铜钱(也叫“明钱”)包裹其中就成了,也有用麻线做的,女孩子更喜欢自己做各种布娃娃。男孩子们则是掷飞镖,打陀螺,飞镖的制作比较复杂,先要找一块沥清做成橄榄型,在其一端插一个小钉子,另一端再插入三根鸡或鸭尾巴上的毛,就做了飞镖,然后在门(木质的门)上画一个圆圈,在离门不远处划一条线,几个人轮流掷飞镖,看谁击中圆圈的次数多。

    踼盘子,在地上用废石膏模子(相当于粉笔)画出十个方格子,并列二排,其中1,2,3,4和7,8,9,10的格子比较小,5和6二个格子比较大。盘子如下图所示:

    用一块瓦片(或石块)作为道具,先将瓦片丢到1号格子中(丢瓦片时,双脚必须站在A和B处),然后单脚将瓦片踢向2号,3号,直踢出10号完成第一次,然后将瓦片依次丢到2号格子中,单脚将瓦片踢向10号完成第二次,直到最后将瓦片丢到10号格子中,再踢出,才算完成一局。第5和第6二个格子离得最远,也是可以双脚落地的格子,但双脚落地后,其中一只脚不可再移动,否则就是犯规,任何时候,瓦片和脚都不能碰格子线,否则算失败。在10号格子中还设有一个陷阱,在格子的中间画一个圆圈,代表茅坑,圆圈二边各画二条线表示二条木板。在踼盘子的过程中,如果瓦片或脚碰到圆圈,则表示掉茅坑里了,失败,下次必须从1号格子重新开始。几个人轮流踢,直到有人先完成一局取胜。这个游戏比其它游戏难多了。

    在我家对面的人家有个老太婆叫游婆婆,她裹着一双小脚,常常是从下午开始就一个人坐在大门口看着往来的人,但也是头一点、一点地在那打瞌睡,有调皮的小孩经过她身边时,突然大喊一声,吓得她一跳,这也是小孩们常玩的恶作剧之一。

    在夏天,从傍晚时分开始,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把竹铺、竹椅搬出来摆在街边乘凉,而有些大人会一边用蒲扇記风或拍打蚊子,一边讲故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穆桂英挂帅等等,小孩往往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任由大人抱回屋里。而在冬天,人们都是早早地就钻进了被窝。只有在年三十夜,家里会生上一大盆火,一家人围在火盆旁边守岁,小孩们则一边吃着各种零食,一边等着父母长辈发压岁钱。从在年初一开始,小孩子们会成群结队地到各家去拜年,吃着各家零食,可以随便吃的零食是油炸红薯片,几乎家家都有。“过年”是小孩们最盼望的时节。平常可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顶多来个卖打糖的,叮噹叮噹响声吸引着小孩们从家里拿来牙膏皮或其他东西兑打糖吃,要是来了打“人生米”的,巨大的爆炸声更能吸引人,小孩了们会缠着家里的大人,要从家里拿米出来打“人生米”,人一多起来,就在旁边排起队,一边看,一边打闹,一边吃着前面的人巳经打好的“人生米“。用糯米打的人生米不但个大,也更好吃。

    下雪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最简单的滑雪工具是把家里的长条登反过来放在雪上,一个或二个人站在上面,另外的人则推着长条登在雪面上滑行,或者是在木椅的四个脚上钉上二块竹片,一人坐在椅子上,另一人推着椅子滑行。坐和推的人轮换着来。

    那时的生活其实很清苦,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去粮店买米,十斤米要搭三斤红薯丝,每天吃的都是掺了红薯丝的饭。至于包子和盐鸭蛋就只有在端午节才能吃到,一个盐鸭蛋也要切成四块。

    夏天一般都会热得长一身沙菲子或疖子,沙菲子痒得人很难受,小孩常常忍不住用手去抓,抓破皮后的结果就是又痒又痛。疖子用针挑破会流出许多浓。有一年,在我的左额头长了一个巨大的疖子,直到冬天都没完全治好,到第二年,在同一位置又长出一个同样大的疖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左额头留下了一个永远存在的疤痕。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外号“加之”。而在冬天,手脚都会被冻得开砖(裂,开砖是老家的方言),有时候手上起冻疮,手背肿得像包子一样,稍为一碰,痛得要死。

    要是那家做红白喜事,我们都会去帮忙,到各家各户去借摆酒席用的桌子、凳子。酒席做完后,主家会将桌上吃剩的菜(其实也剩不了多少)和在一起,煮一大锅,叫做“和脑菜”,装上一担,去各家还桌子、凳子时,送上一碗。且大家还都喜欢吃,只因为“和脑菜”油水重,要是那家没有送,还会有意见。其实,那时的“和脑菜”就是现在泔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6587f1492a7d:佩服你儿时的事记得那么清楚,写得那么真切,为你点赞 !
      • 张修如:谢谢各位点赞和评论。回忆也是一种享受,能分享给大家,更是我的荣幸。
      • 5b7e3ebf10d0:教授,你的童年是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以及看到过的。写的真真切切,点一百个赞都不为过!
      • wang_a86c:童年的故事印象深刻
      • 张修如:谢谢各位点赞和分享
      • b4c138451e12:张修如你写的童年总结非常到位,面面具到勾起我们的童年快乐谢谢!赞赞赞
      • 黄合平:教授:你的记忆蛮好的,过去的就好想在眼前
      • 程敏_3b82:童年又回来了!点个赞

      本文标题:三 童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cd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