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蕾拉
上周重读了这本以后觉得也许能比大学毕业论文那时有更不同的感受。但实际上我发现了一个在评述F•S•Fitzgerald的代表作的盲点。
论题是:
究竟Gatsby所代表的“阶层本源差距导致美国梦幻灭”是不是全书的根本?
只是单独看the great gatsby这一部作品的话,是的,的确如此。
可幸的是,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还收录了Fitzgerald的一个中篇——富家子弟the rich boy。依然是一样的关系不大的第三人作为叙述视角。但这部小说的主角安森的的确确和盖茨比不同,他是born rich,也就是盖茨比里的情敌汤姆的那种衔着银汤勺出生的设定。
然而故事的流动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故事的流动和盖茨比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一个天生的蓝血有钱人,经历了一帆风顺的精英学院式教育成长经历(Yale),经历了轻而易举的家族事业,而私生活则一如既往地在俱乐部的纸醉金迷和一段段没有办法落下石锤的爱情里推进。最后,时光荏苒,安森在30代开始的所谓中年,就面临着那些曾经一起寻欢作乐的buddy分别告别这样的生活,面临着曾经的恋人分别嫁人,养儿育女的现实。而只有他独自一人,只剩下他独自一人,在社交的凛冬里,瑟瑟发抖,沦落到只能和酒保这样的NPC度过寂寥夜晚……
依然是繁华落尽的寂寥,孤独和无人问津,无法融入社圈的痛苦,依然是“他们和我一起吃喝玩乐,享乐游戏”的顶点最后跌入失联消散,不管不顾,最后的萧条。
可是,安森的故事早已经不是底层出身即使成为暴发户,也无法融入老纽约式的贵族生活圈的失败。因为安森本身就是后者,可是最后坐上了陌生地远洋船的他,那种人生的的流向,难道不也是盖茨比?
所以,F•S•Fitzgerald到底是社会的思考者还是单纯的热衷于写这种灰飞烟灭的故事呢?
他是因为本身出身不富裕,结果接触了富人圈,而格格不入感到人生虚幻?还是本身就对任何人(不分出身贵贱的背景)都会产生这种经历,从而对人生,社交产生丧失感呢?
我看是后者。
F•S•Fitzgerald喜欢写丧失的故事,喜欢到上瘾的程度。这和主角来自哪个阶层,几乎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
这么想来觉得很好笑,觉得“伟大的盖茨比”,这个故事里被美化到几乎不是现实的黛西,这个故事里east egg码头那道绿色的光,这个故事里那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开头(所谓父亲告诉我的事,没当你要对别人泮评头论足的时候,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那样优越的条件),这个故事里那个让人久久回味的结束(我们奋力搏击,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水浪冲退,回到了过去),都并没有太深奥的社会意义。
F•S•Fitzgerald成为了一个享乐主义二十年代蒙太奇的记录者,享受者和受害者,在这个时代里,他看不清,也不在乎看不看得清。
他没有在思考,也不去思考,这些故事就像是包装精美却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礼品,而F•S•Fitzgerald那一代的人,他本人,更是深深地沉迷在这种感觉里。不管它让你如痴如醉,如梦似幻还是让你备受打击,生不如死,这都是一种感觉,一种战争的后遗症。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见,看起来比较奇葩,不入流,希望不会困扰到任何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