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好技能
父亲年轻的时候很能干,有多项技能,并且多而精。木工活,盖房子,他全会,因为技术好,待人友善,很快他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包工头”。那个年代(70—80)农村流行盖房,常见的是一排三间坡房,有条件的会再盖一间厨房。至于楼房,那是非常罕见的,只有村干部家才盖得起。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刚刚分了田地,每家每户有大量的劳动力,他们的干劲非常足。尤其是家里男丁多的,长大了要结婚,结婚就必须盖新房。那个时候门窗,家具卖的也少,基本上都是木匠自己做。
父亲除了做木工,还会身先立足带领大家盖房。白天盖房,晚上加班做木工。没有电,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面,我能听到他用锯子锯木板的声音。有时候父亲会让我们帮忙定线,就是在木板上面量好尺寸,用墨斗弹一下,就会留下一条黑黑的印迹,然后再锯。
父亲做得木工特别好,衣柜,大方桌,板凳……有模有样,有的地方还雕刻的有花纹,非常好看。
说到做木工,有件事让我至今仍心怀愧疚。那是我上班第一年的时候,因为要自己做饭,需要案板(切菜的板子),父亲就准备亲自给我做一个。
也许是时间长没做了,父亲做木工的工具不齐全,也许是他想尝试一下新工具——电锯,就找到侄儿(新生代的包工头)借电锯用一下。可惜父亲在用的过程中反应太慢,一下子锯断了两根手指。
本来可以接上,可惜家离集镇太远,强烈的疼痛忘记了带断指,就被侄儿急匆匆送进了医院。等想起来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从此父亲的手成了残疾,姐姐、弟弟一看到父亲的手就会不约而同的责怪我,我其实在心里更是埋怨自己,痛恨自己。如果不是为我,父亲就不会受那么大的罪。
除了做木工,父亲盖的房子也是一家接一家,几乎没有闲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家的条件确实过得也可以,每一年我们姐弟三人都有新衣服,新鞋子穿。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本该在大地方(乡里统一规划的有影响力的路边上)盖新房的时候,我们家并没有盖。反观和他一样的包工头,人家早早的在路边盖了房。
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父亲不愿占用大家伙的工钱。有时候房子盖好,不能及时收到工钱(很多家盖房,特别是儿子多的,盖的房子多,不一定能及时付账,总是赊着),他会垫钱给大家发工钱。久而久之,我们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了,何谈盖新房?
不盖就不盖吧,日子这样也能过,最起码有账可以收。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年,父亲在给别人家盖房子的时候,不小心从“吊床”(房子盖高以后要搭“吊床”,方便往上盖)上跌落,受了伤,从此告别了“包工头”的日子。
好女婿
姥爷是五保户,他有三个女儿,母亲是他最小的女儿。两个大姨妈,一个嫁在本村,另一个远嫁他乡。姥姥在母亲六岁的时候就去了天堂。
姥爷喜欢倒腾:补锅,看疑难杂症。年轻的时候天南海北的转悠,年纪大了,照顾他的重担就落在了父亲母亲身上。
家里的粮食,蔬菜必须有姥爷吃的,他生病也要照顾。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家压面条,必须要给姥爷一挂(三挂),因为姥爷年纪大了,他爱吃也能吃。另外还要给姥爷抱柴火去。那个时候主要烧麦秸,压得太瓷实,根本弄不动,一不小心就会割伤手。
即使这样,也必须要做,这是父亲定的规矩。后来姥爷生病了,前前后后卧床几个月,家里田地里的活都是父亲在做,回家还要做饭。因为母亲要照顾姥爷,有时候我们晚上找不到母亲,都是父亲哄我们入睡的。
虽然同村里还有一个姨妈,但父亲他从来不计较,只凭自己的内心,做好一个晚辈应该做得事情。姥爷老家的亲戚,父亲也一视同仁的对待,谁家需要帮助,他二话不说,尽可能的让他们满意。
姑姥(姥爷的姐妹)家的孩子到姥爷家卖粉条,草帽,一来就是好多天,吃住全部在我家,父亲从来不抱怨,好吃好喝招待还不忘了帮他们赚吆喝。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经常有这些亲戚光顾。
就连姥爷的侄儿们(小姥爷的儿子),父亲也不亏待他们。他们住在城里,早期的时候日子并不好过,缺粮食吃。父亲每年都会给他们送大米,最少两次,一次一大袋。无论亲戚还是村里的人都夸姥爷有个好女婿。
好父亲
父亲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我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他从来不重男轻女,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小时候各家各户的日子并不是特别好,一年到头都是家常便饭,不是馒头带南瓜,就是馒头带红薯,有的时候米饭里面也带红薯。炒菜很少,特别是夏天,米饭拌蒜泥,馒头拌蒜泥就是一顿饭。
走亲戚是小孩子最奢侈的机会,如果有,是大家挤破头都要去的。可是家里孩子多,不可能都去,也不是谁想去都能去的。我就不一样,几乎每次都能去,因为父亲不重男轻女,本该是弟弟去的,只要我想去,父亲都会满足。
有一次,为了这事,父亲和母亲差点打起来。哎!这也是我这个馋嘴猫闹腾的。事情回到40多年前,我不到十岁。堂姐才出嫁,第一次坐月子,孩子带满月客。我想去,因为堂姐是第一次待客,嫁的又远,娘家的亲戚决定每家只带一个孩子去庆祝。
我非要去,父亲看我那么坚决,就把我往自行车上抱,母亲怕别人嫌弃我们,就往下抱,一拉一扯的过程中,二老差点打起来。最后我还是去了,只记得路上父亲很不方便,他不仅要顾前面杠上的弟弟,还要照看后面的我。
遇到陡坡,还要下来推车子。而且每次都是推着推着才能骑上去,因为我不会在父亲骑好了才能坐,只能我坐好了,父亲才能骑。一路上有很多陡坡,反反复复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一切都在我去了之后,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堂姐婆家是种西瓜的,去了随便吃,在美食面前小孩子是抵挡不住的,至于父亲的劳累,父亲和母亲的不快,长大以后我才理解。
父亲不重男轻女还表现在对我们的教育上。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农村里面的人纷纷南下打工。特别是女孩,家家户户都有一至几个出去的。我们家两个女孩,父亲都让我们上学。姐姐后来因为实在不想上,差点初中没毕业就想出去打工,还是父亲逼迫她,才完成了初中的学业。
我呢?不一样,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初中文化,爱看书),特别爱看书。他看完,我就拿来看,虽然他不要求我们一定要看,但我耳濡目染,也喜欢看。他看过的很多书:《雪山飞狐》《玉娇龙》《今古传奇》《故事会》《三国演义》……我都看过,也因为如此,我对上学这件事一直很热衷。
我还没上学,基本上就学完了一年级的课程。上学以后,成绩非常好!年年考第一,每年都有“三好学生”奖状(那个时候班上只有几张),并且还是班长。
在大家急着出去打工的时候,我却在上学。上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学。问题来了,学费越来越高,家里没钱,怎么办?父亲排除万难,在大家异样的眼光下(女孩不用上学,长大还不是一样嫁人,不如早点挣钱)跟大队贷款,跟亲戚借钱。
在父亲的支持下,我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今成为了一名教师,也是整个家族截止目前第一个吃公家饭的人。虽然挣钱不多,但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的孩子没有成为一名留守儿童,让我的父母能够随时见到近在咫尺的我。
父亲对姐姐也一样好,在他四十几岁的时候,姐姐、姐夫要出门打工,就把年仅一岁的外甥送回了父母家。当时,父亲正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农闲出门打工,农忙侍弄庄稼,日子可以过得好一点。
可是外甥来了,他和母亲轮流照顾孩子,一个做饭,一个哄孩子,一个吃饭,一个喂孩子。干活的时候带到地边,边干活边看着,生怕出现一点危险。这一带,就是7年,外甥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姐姐回来了。
50多岁的父亲放下了带外甥的重担,顾不上歇息,就在农闲的时候出门打工:砌墙,砌桥,修路……为了多攒钱,给弟弟接媳妇。
攒了几年,弟弟结婚了。为了在城里有套房,弟弟、弟媳在侄儿8个月的时候,出了远门做工。父亲和母亲边带侄儿,边种地,农闲的时候,父亲依然出门打零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侄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们完成了心愿,全额在城里不仅买了房,还买了一间车库。等装修完毕,手里又没有一点儿积蓄了,他们又出门。在侄儿三年级的时候,弟媳才安心回来照顾孩子。
这期间,父亲一直默默的为他们照顾着孩子,还兼顾着挣钱,希望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从50多岁打零工到60多岁,砌墙砌不动了,就给别人剪桃树枝,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其实我知道父亲很辛苦,只是他从来都不说。
如今,父亲过了70岁,我们姐弟三人都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小日子。外甥,孙子已经长大,最小的在上高中,最大的也参加了工作。他完全可以和母亲享清福了,可他闲不住,让他们进城,他不同意,在老家仍然种了十几亩田地。
等我们回去看望他们的时候,总是给我们带土特产:花生,绿豆,鸡蛋,菜籽油,好吃的大米(专门种一块田,品种好,产量低),蔬菜……
每当这时,我们都劝父亲,不让他们种地,让他和母亲到城里住,可他却说:“不去,农村里舒适,种地还能锻炼身体。”对于这个一生为了儿女操劳的父亲,我们不能强求什么,只要他过得舒心,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文章结尾惟愿父亲和母亲“身体健康!万事顺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