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81062/b34007f10d0653f6.jpg)
01
在我看来,对一个已经陷入围城数载的女人最大的褒奖,不是“你老公真有钱”,也不是“你孩子学习成绩(跳舞/唱歌/画画/弹琴等)真好”,更不是“你家房子/车子真漂亮”......
而是:“我认识的不少女性朋友,在结婚生子后都失去了‘自我’,还好你没有”。
婚姻中“失去自我”的女人,是怎样的体验?我们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例子。
她的世界里除了老公就是孩子,除了家常就是里短,除了婆婆就是妈妈。
家就是她的整个世界,承载着她全部的悲喜和希冀,一地鸡毛就是她的所有日常。
她不再顾盼生姿、巧笑倩兮,不再步履轻盈、身姿婀娜,不再心怀梦想、潇洒自信,也不再对未知和未来充满好奇。
她不再呼朋唤友、把酒话桑麻,不再记得曾经的兴趣和爱好,不再奢望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甚至不再“偷得浮生半日闲”。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直男表示,这样“全心全意”为家付出的女人,不正是贤妻良母的表率吗?至于围着家庭转,他们的内心戏大多是这样的:“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不这样还想闹哪样”,“生活原本不就是这样的吗”......
的确,所有的婚姻,哪怕曾经有过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最终都需要落实到柴米油盐、一饭一蔬、人间烟火。
但婚姻不是枷锁,一段好的婚姻不会让女人“失去自我”。
若是婚姻里的女人彻底失去了自我,对于整个家庭而言,绝非好事;恰恰相反,一旦婚姻里的女人失去了自我,那么,迟早会演变成家庭的一场灾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4181062/8a563bc6e0c78b0b.jpg)
02
不管是三代或四代同堂,还是“父母+子女”的核心家庭模式,女主人对家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母亲的心情决定了家庭的气场》、《妈妈三观正,是家庭最大的福气》......之类的文章之所以如此火爆,正是因为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然而,婚姻里连自我都已失去的女人,她们缺乏安全感,变得极度焦虑。为了寻找安全感以及转移焦虑情绪,会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行为:
失去了自我的女人,容易抱怨和不满。
她觉得既然自己已经为家庭付出和牺牲了那么多,包括时间、精力、心血,甚至连上班的机会,所有的兴趣、爱好、梦想,以及昔日的闺蜜和朋友等都失去了,主观上难免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家里所有的人都应该对她充满感激,尊重她的一切劳动成果,关注她的内心需求,在意她的所有情绪。
如果这份“期待”没有及时得到实现,抱怨和不满就产生了。而失去了自我的女人,对家里人的期待总是偏高,所谓期待越高则失望越大。长年累月下来,抱怨和不满的情绪越发不可收拾,犹如不定炸弹,稍有不慎就会炸开来。
失去了自我的女人,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
失去自我之后,女人便自此走向了“独立自主”的对立面。她把所有的希望和喜怒哀乐都建立在了别人的身上。
这个人可能是她的老公。她时时刻刻都想知道他在干什么,一时半会没有他的消息,她就会六神无主、失了魂魄。下班晚了就会夺命连环Call,他加班、应酬、出差......更是会让她发狂。恨不得让他24小时守在她身边、不得离开半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纵是感情再深厚不过的“佳偶”,也会演变成“怨偶”。
这个人也可能是她的孩子。她与孩子形影不离,简直就是“共生体”,孩子是她的精神支柱。表面上看,她没有任何自己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就是她的需求,孩子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
她全然忘了孩子也会长大,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会逐渐拥有自己的圈子和生活,总有一天会与她在精神上“分离”——而她完全无法承受这种分离之痛。如此一来,要么终有一天孩子给她个措手不及、与之决裂;要么孩子干脆不再挣脱,成为“妈宝男”或“啃老族”。
失去了自我的女人,容易成为“控制狂”。
失去自我之后,女人不再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转而开始控制别人,过多的干涉家里其他成员的自由。
从老公孩子的衣食住行饮食起居、参与的每一项活动、来往的每一个朋友,到孩子选择什么兴趣班,什么专业,甚至找什么样的女友、举行什么样的婚礼等等,事无巨细,都要由她说了算,没有其他商量的余地,由她掌管一切生杀大权。
想要将家里的一切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企图控制和包办所有事物,却没有意识到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都如同手里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总而言之,失去了自我的女人,也失去了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必定成为所有家庭成员“不能承受之重”,让整个家庭苦不堪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4181062/4fe9ddbf53d9a3bf.jpg)
03
本文所说的“自我”,既不是指“自我中心”,也不是德语里的“自我”来源:“Das Ich”。
今天我们既不必去追溯笛卡尔、康德等提出来的哲学范畴的“自我意识”,也不必把佛洛伊德人格理论“三我”中遵从“现实原则”的“自我”搬出来讨论。
今天我们只来聊聊“自我空间”与“自我成长”:
自我空间
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有一首著名的诗,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更何况“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自然是休戚相关、悲喜与共。
在婚姻中最为亲密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里,女人自然而然地认为:老公是自己的“另一半”,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都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于是最容易产生的想法就是:“他们”都是我的,“他们的”也都是我的。
然而,人类还有一个终极课题,至今仍使得人们孜孜以求,那就是“自由”。
康德曾经说过:“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由此可见,“自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内心渴望,为了自由,人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连爱情都可以抛弃。
婚姻里的女人,一样需要自由,需要适当的自我空间,同样地,家里的其他成员(老公、孩子等)又何尝不是一样?如果一厢情愿地认为,为家里“奉献”了自己的自由及自我空间,就可以随意践踏家人的自由及自我空间,那就大错特错了。
皆大欢喜的做法就是——婚姻里的女人给自己保留适度的自我空间,同时也尊重家里其他成员的自我空间。
自我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生而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因此,“自我成长”是满足这一需要的最好途径。
许多人在结婚(尤其是生子)以后,就放弃了自我成长,把希望寄托在老公或者孩子身上,此举除了让对方的压力倍增之外,并无任何益处。
不管是谁,在成年以后,终究是要为自己的生命全权负责的。
因此,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要停止成长的脚步,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