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沉没成本原本是个会计学上的术语,是指由已经发生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通俗点来讲,即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要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度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关于沉没成本,我们经常犯一个错误,过份执著于已投入的成本,没有意识到过去的决定是无法逆转的。
可能重头来过,反而柳暗花明又一村。芝加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斯蒂芬·列维特将这种尝试、退出的行为,称为“快速失败”。意思是说,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就会鼓起勇气尝试很多不同的东西,并在无法得到结果的时候果断放弃。已经湿了一只脚,就不要再湿全身。
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看一场电影,看了不到一半,发现是烂片,昏昏欲睡,如何选择?继续看下去,还是起身离开,免得再浪费后面的时间,这也是最常见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唯一能够给你提供的,就是经验和教训,避免再次陷入同一错误的提醒作用。沉没成本是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持,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回收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
沉没成本具有不可回收性,薛兆丰在《经济学讲义》里讲到“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摆脱沉没成本陷阱最好的一个做法就是不把沉没成本当作是成本,因为对于已经沉没的投入,覆水难收,无论如何后悔,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及时“止损”,尽早放眼于未来。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这本书中针对整理物品给出这样一个观点: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是否需要”才是判断是否要丢弃的主要参考因素,而不是曾经有哪些付出。利用断舍离思维,我们可以有效的摆脱沉没成本。
在东南亚流行一种捉猴子的方法:当地人在一只箱子里放一些美味的水果,并在箱子上面开一个小洞,洞的大小刚好容得下猴子的手伸进去。当猴子发现这只箱子里有水果时,就会把手伸进箱子的洞里,然后抓住箱子里的水果,可是抓住水果的手抽不出来。要想把手缩回来,只有放下手里的水果。可是猴子根本不会松手,以致被猎人捉住。
事实上,如果当初我们果断地放下无谓的坚持,潇洒地转身,换一个目标,换一条路,可能会看到人生更美的风景。人生需要坚持,因为不坚持,永远难以取得成功。但是人生也需要放下,如果不懂得放下,无谓地坚持,那么,等待自己的将是无尽的失望和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