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奋斗心理
没头脑、不高兴:如何走出庸人自扰

没头脑、不高兴:如何走出庸人自扰

作者: 凡夫俗子市井之徒 | 来源:发表于2017-05-10 13:40 被阅读0次

巴菲特和芒格,应该是当世最聪明and最成功and最有名的投资家了(注意:不是“投机”家)。北京时间5月6日晚10点15分,伯克希尔·哈撒韦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在美国奥马哈举行。

两位已经迈入耄耋之年的“80”后和“90后”老人,在长达7小时的会上,共同回答股东们抛来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一个57个)。分享了他们对于世界、对于未来、对于行业、对于投资的新理念。同时两位好“基友”还不忘偶尔相互调侃。

看着会上谈笑风生的两位老人,不禁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能够保持如此良好的、开放的心态?

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是因为他们的成就,让他们拥有了现在这样的心态;还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有这样的心态,所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想,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

不管是巴菲特还是芒格,都在强调一个词:学习

芒格说:我认为只有一个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生活才值得过;伯克希尔正是因为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从过去的投资中赚到很多钱。如果我们没有持续学习的话,你们甚至今天都不会在这里(听我们说话)

巴菲特说:学习很有趣,尤其是你发现在一些事情上,你原本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然后你就去接受新的想法。世界一直在改变,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发生的很多事情,政治上的,各种各样的。

不能更简单了,学习。但这正是两人成功的核心。

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修正自己的观念,看到更大的世界,并把这个当做自己的爱好和乐趣所在。

作为凡夫俗子市井之徒,他们的成就,我们也许终生都无法企及(当然也不排除黑天鹅事件)。但在被他们乐观的精神所感染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好好学习和反思,怎么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庸人自忧”。作为一个凡人,我们也都有梦想,但却常常被所谓的办公室政治,被生活的琐事,被人际关系所淹没,所困扰。

本来美好的心情,常常容易就会被领导的一句批评,被同事的一点误解,被家人的一点埋怨,被自己的一点自责,就破坏得消失殆尽,支离破碎。

眼前全是不堪的苟且,又怎么会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回“初心”呢?

看了巴、芒的大会,我们应该能够得到一点启发。

一是要有眼界——远与近,大与小

远与近。

心灵导师们教导大家,要“活在当下”,但很多人都把这理解偏了。

活在当下,不是只看重眼前,不是只在心里打着小算盘计较眼前的利益。

比如,工作中有的人爱耍点小聪明,逃避工作,占人便宜,把本来自己的事,通过各种手段,扔到别人背上。再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有道理了,就公然和领导叫板,直接开怼,毫不顾忌上司的面子里子。

这些看似当下得益(或者至少心理上满足了)。但长远看来,付出的隐形成本,特别是对未来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借用诺奖得主卡尼曼的理论,人的大脑中有两套思维系统。

一套是从远古祖先那里进化留存下来的,由边缘系统控制的情绪、情感、本能;

另一套是还比较新的,由大脑皮质控制的理性、逻辑、分析。

前者快,就像直觉和本能反应,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后者慢,理性的思考需要调动大脑更多的能量。

在做一些事(特别是一些比较重大、重要的决定前),停下来,用你的慢的那套系统想一想,远期的效应可能是什么。

这样活着当然累。但如果不想止步于当前,人生本来就应该不轻松才对。你得在当下的失败与未来的成功之间做出一个取舍。

大与小。

管理上有个叫做“公地悲剧”的故事。

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但他知道,牧场上的羊,已经太多了。如果再增加羊的数目,必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这就是大与小的关系。

毕竟一命二运三风水,人不可能都能成大事,但最好还是能够有一个大的格局

如何理解自己和组织(此为管理学上术语)的关系,自己的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自己的单位和行业的关系,自己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多看看,多问问,多学学,这个世上没有无用的东西。

就像当年乔布斯如果没有在大学学习看似“无用”的书法课,我们现在的电脑上也不会有这么美好的字体供选择。

有了大的格局,小的困惑,困难,挫折,就会像飘落在湖水里的花瓣,不会在我们的心中掀起太大的、多余的涟漪。

二是要有洞见——表象与真相

这是一个信息获得成本越来越低的时代,但更是一个信息越来越不对称的时代。

科层制实行了这么多年,我们的各类机构分工越来越细化,架构越来越复杂,你不知道你的上级掌握了什么信息,更不知道你所在的组织(亦为管理学上术语 )有什么信息。所以我们会不理解很多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去猜想,去推论,去思考(所谓想想什么叫话里有话)。

信息只是表象,背后的真相才是“洞见”(insight)。

大数据时代,信息能更好地解决很多问题。就像最近看的关于回龙观地区城市规划的一些案例。

当然,我们大部分人还达不到那个层面,也到不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境界。

但之少要建立起这样的思维框架——信息的背后有什么,破碎的信息拼起来有什么新的结论,观点背后的数据又是什么。去试着探索表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举个经济学家周其仁最近博客里提到的例子。

原来在百丽公司之前,有过一家由港商、内地鞋厂和蛇口工业投资公司合资的鞋业公司。“那家公司没两年就关了门。不是亏损,而是在盈利的情况下清盘!”为什么呢?因为合资双方的“看法完全对不上”——当时公司生产的女鞋,以每双30元之价卖给合股股东的港方公司,后者在香港市场上的最终售价常常高达150—200元。中方股东越想越不能接受,闹来闹去,终于一拍两散。

某总当时受蛇口工业区指派,到这家内斗不息的公司充当“维持会长”。我问他对这个购价30元、卖价200元的问题怎样看?盛总轻轻点评了一句:“只要市场里无人出价31元,30元就是最高出价。”

这就是对于市场竞争定价的“洞见”,这就是元思维,这就是第一性原理。

三是要有内核——我是谁,我要做什么,以及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个命题大了点,希望尽量用有限的理解阐述清楚。

人最难真正理解的,可能是自己。“理解”很简单,我们都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到表面上看似合理的理由(自我证实偏见)。但那并不是真正的“理解”。

用中欧商业评论一篇报道里的话:“什么叫‘悟’,左边是一个‘心’,右边是一个‘吾’,找到吾心,找到我的本心了,你就‘悟’了。

特别是东方文化,更多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

在家庭,单位,身边人的影响下,更倾向于以外部的价值体系来指导自己和评价自己。所以我们往往很迷茫,特别是到了现在这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

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回答这几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以及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你的内核,你怎么理解自己,怎么知道你的初心所在,怎么认可自己的价值,又怎么通过你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去影响这个时代。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就找到自己的“根”,就不会因为一些别人的偏见,一些短暂的潮流,改变变自己的方向。

最后。

庸人自扰,其实就是因为没头脑,所以不高兴。

孔子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别无知就好。

相关文章

  • 没头脑、不高兴:如何走出庸人自扰

    巴菲特和芒格,应该是当世最聪明and最成功and最有名的投资家了(注意:不是“投机”家)。北京时间5月6日晚10点...

  •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没头脑和不高兴》里面讲了没头脑,很是没头脑;不高兴,很是不高兴。没头脑总是丢三落四;别人开心的时候和...

  • 没头脑与不高兴(自创)

    一天没头脑和不高兴出去玩儿,不高兴说:“没头脑,你为什么叫没头脑呢?”没头脑说:“不高兴你为什么叫不高兴呢?” 没...

  • 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和不高兴》 像没头脑一样没头脑像不高兴一样不高兴小的时候看《没头脑和不高兴》是看不懂的长大了才能懂。这个世...

  •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是丢三落四,不高兴是永远都不高兴。在他12岁生日的那天,没头脑的邻...

  • 读《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收获

    我读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两个人,没头脑做事情丢三落四,不高兴就是别人要...

  • 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和不高兴 谁也没想到,没头脑和不高兴会成为朋友。 入学典礼上,以高冷形象示人的不高兴声希味淡,曲高和寡。寥寥...

  • 2019-01-23

    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

  • 没头脑与不高兴

    “我是没头脑,你是不高兴,哈哈哈” 不高兴先生看着没头脑太太,刚想发作,又听到没头脑太太唱歌般地如是说,无奈滴摇了...

  • 没头脑和不高兴

    今天我读完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两个小孩。首先介绍的是没头脑,他的名字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头脑、不高兴:如何走出庸人自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fg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