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对蒋介石的恶意始自政治宣传需要,当这种宣传的必要性降低,对蒋介石的认识就开始趋于理性。然而处在混乱的近代中国史中,担当艰难责任的人,并不是坐在书桌前的我们所容易贬褒论断的,道德方面的批评是中国传统道学一贯的毛病,并不是说这种道德的批评全无意义,只是这种批评容易让我们止步,让我们不再细究事情的具体条件与发展过程,那就陷于皮相,与我们读史以明智的目的相违背了。
黄仁宇一生著述,看来看去,其旨在解释近代中国之艰难挣扎与奋斗,解释民国政府之失败,其缘由一直追溯到数百年前明代的经济社会状况,而具体表现则在近代中国社会在组织上的困难,因为有此困难,才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才有八年抗战的艰苦卓绝,才有民国政府退守台湾的无奈。
《从大历史读蒋介石日记》这本书主要讨论蒋介石自黄埔建军、北伐战争、中原大战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之间的历史,主要参考的是当时所能见到的蒋介石日记内容及相关档案资料,主要立意,则在从蒋介石的角度出发,观察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与偶然,并为这个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传。
大体来说,本书还是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同时也穿插讨论蒋介石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变化,其基本性格与行事方式等等,个人关系方面着墨不多,毕竟八卦成份多而事实难以把握,并且就蒋的决策而言,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
作者对主角的评价,其实是非常高的,他说:
从长远的眼光看去,除非当初蒋介石挺身而出,以一己抵挡中国社会组织结构之不足,使中国赢得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以上所述之发展与收获(即中国的高层与底层组织走向现代化,逐步建立起一个民族国家与商业社会的统一体系)尚无从着手。
颇有些天下之罪归于蒋介石的意思。而本书对蒋介石,或者近代中国史所下的结论是:
不行不能知,惟行而后乃能知其知之真伪与是非也。
感觉差不多就是:你们这群人不要瞎逼逼,你行你上的意思了。
当然,本书对于蒋的弱点也说得很清楚,比如做事情只能应变,缺乏全盘的计划,只有忍耐的毅力,没有进取的方向等等。恐怕我们也不能说作者有避重就轻的倾向,提出这种弱点有时候是非常严重的指控,比如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直至转进武汉期间,因为没有具体的计划,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使原本极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不论是精锐部队还是工业能力。
只是作者也有意指出,一个完备的计划,绝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提出的,而需要一个庞大有序的参谋团队进行作业并有效调度,这个条件在当时是不具备的;不仅不具备,甚至于完全相反,守城所需的麻袋竟需要蒋介石通过个人关系安排购买并进行分配。而之后尚有委托个人购买大额军火的事情,则见出当时的高层组织,实际上非常不完备,或者说至少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可以判断,许多时候并非蒋介石违规操作,一定要通过私人关系而不是对应职责部门去办事情,实在是不一定有这样的职责部门,或者说,这样的职责部门事实上无法完成对应的任务。包括对前线将领的指挥,不能不顾及小团体与私人关系,我们处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因为我们的社会不可能完全摆脱其传统而发展,而当时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之前曾读《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之奋斗》,终究还是外人眼光,作者不懂的东西还很多,后读《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战中期所作,对其始有直观感受,许多辞句,读来不能不让人动容。后人对当时之事,批评国民党贪污腐败的有之,批评蒋独裁或者无能的也有之,而批评蒋的个人品性,怀疑其志向的终究很少,恐怕也都站不住脚,这一点正如北宋名相,也是我最为崇拜的王安石。本书作者也曾说道,蒋的最大困难,源于他对中国独立统一的坚持,我想,这真是蒋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了,以一人而担当天下,百折不挠,艰苦忍耐,所为者不正是理想吗?否则为什么不做吴佩孚、孙传芳?为什么不做汪精卫?或者为什么不在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呢?
黄仁宇的所谓“大历史”,所谓“中国传统社会”在组织上的困难,之前一直只有概念上的理解而无细节上的感受,因为我们毕竟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许多事情已经觉得理所当然了,历史人物的行事方式往往让我们觉得不可理喻,无法理解的时候就难免归咎于其个人之品性与智慧能力了,非也。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运作细节还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作者因此将中国近代史划为“重新建立高层机构”(蒋)、“重新建立底层关系”(毛)、“带领整个国家走向现代商业社会”(邓)三个阶段,也就容易理解了。
网友评论